-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适应当前不断增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需求。本文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意识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原因 对策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和媒介的功能日益凸显,大学英语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技能、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承担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却很难逾越由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鸿沟,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究其原因,主要由跨文化意识在当前大学生中的缺失所致
所谓“跨文化意识”,顾名思义,是人们对于不同于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着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与来自该文化背景的人群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更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使命。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基本素质
同时,在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培养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以及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跨文化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1.教师角度
(1)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材料陈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倡导多年,可如今依然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想和理念上停滞不前,课堂授课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英语教学就是讲授语法知识,讲解单词含义和搭配,分析句子及文本结构。至于文化知识内容,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有了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只是在主题导入环节花上那么三两分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风俗习惯等一带而过,很少进行深入的阐释,更不可能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进行生动有趣的演绎。再加上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对固定,大学教师从大一到大二循环授课,往往几轮下来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按理说,熟能生巧更有利于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可是由于教师的惰性、惯性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滑稽的现象:学生已换了几茬,教师的教案、讲义早已泛黄,却从未更新。在讲解文本中出现的某一文化点时,教师往往“信手拈来”地从头脑中调取已重复数遍的案例进行解释。当教师在讲台上信心满满、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的瞬间瞥了一眼台下的学生,发现他们或昏昏欲睡,或“茫然四顾”,即便有几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却也是满脸写着“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材料的陈旧造就了师生之间本已存在的“代沟”进一步加大、加深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活动枯燥。在文化背景的讲解中,有些英语教师依然沿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授课方式,完全依赖课本和讲义,直接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枯燥的口授或板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即便偶尔安排课堂活动,也多是流于形式,缺乏设计。基本是将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让其自行讨论,然后指定几个代表上台代表各自小组进行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一套路,逐渐丧失参与热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学生角度
(1)忽视文化素养,缺乏学习兴趣。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本身对大学英语就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不过是一门公共课,因此不够重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明确:平时期末考试及格,四六级考试过关。要求高一点的学生也不过是更加注重自己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至于跨文化意识则是完全忽略
(2)学习态度被动,探索意识匮乏。由于上面提到的学生对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的不够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在文化内容的学习上,他们基本依赖课堂上来自教师的讲授,课下从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