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荀治国理念之比较探析
孟荀治国理念之比较分析 【摘 要】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始于孔子,孟荀面对战国之乱,积极入世,依据人性的剖析,秉承孔子的“仁”与“礼”,各有侧重,提出自己的治国救世主张,从而形成不同的治国理念:孟子以人性善立论,主张建立“不忍人”的“仁政”;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石,提出“化性起伪”的“礼治”,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着殊途同归的作用,对今天亦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政;礼治
儒家思想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理念,追求“内圣外王”之道,认为修身与治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混融一体的,一个人只有成为道德上的圣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君主,管理好国家,百姓受益,从而得民心以得天下。这种思想自孔子始,孟荀承之,绵延二千年之久,成为中国封建制度无可争议的文化建构。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两大儒家,面对战国之乱,积极入世,依据人性的剖析,秉承孔子的“仁”与“礼”,各有侧重,提出自己的治国救世主张,从而形成不同的治国理念:孟子以人性善立论,主张建立“不忍人”的“仁政”,是主观的、一厢情愿的道德主义者;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石,提出“化性起伪”的“礼治”,是客观的、多方利益博弈的理智主义者。但是,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指出的,先秦诸子思想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孟荀的治国理念虽然有同有不同,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即消灭战争、建立统一的国家,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康宁
一、孟荀对人性的剖析
治理国家的最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的管理,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对人性的分析,以便根据人性做基础的制度设计。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的继承者,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孟子发展为“人性善”学说,荀子则形成“人性恶”理论,看似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事实上,在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却发挥着殊途同归的理论作用
第一,孟荀在人性论方面认为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是不学而成、不事而能的
第二,因为人性是天生的本然存在,所以孟荀皆主张圣人和普通人的人性是一样的。从而提升了普通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在当时来讲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孟荀人性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挥其良知良能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则认为人必须经过“伪”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只有圣人才能完成即“圣人化性起伪”,也由此决定了孟荀在治理国理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对待君与民的态度,还是治理国家的方式
第三,由此决定孟荀人性论内涵的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认为人之性善源于其内在的本能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但同时又有保证善的理性即“心之官则思”,这是“天之所与我者”,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一点根本性的差别。荀子的“人性恶”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恶之恶,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大恶人,他只是对人的生理本能的一种自然描述,从理论上名正言顺的承认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二、孟荀对待君与民的态度
孟荀在治理国家的政治观念中,对待君与民的态度迥然不同,孟子“贵民”,荀子“尊君”,但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即建立有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孟荀所处时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度的阶段,周的分封制被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取而代之已是势所必然。如果说,春秋时期仅仅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则是标准的弱肉强食阶段,尽快停止这种无休止的杀戮,使天下统一起来,百姓安定下来,形成“定于一”的国家。那么如何统一国家?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君与民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孟子与荀子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三、孟子和荀子治理国家的方式
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里,人们一方面渴望和平与秩序,一方面又深陷现实纷争的泥沼,因而纷纷开出拯救社会的药方,或者从人心、人的道德感出发,从人的自我救赎开始,认为“我欲仁,斯仁近矣”
以孟子为代表,只钟情于人的良知良能,从理想主义出发,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只要求其“放心”、回归于内心的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因此主张君主“养民”、“教民”、“重民”;后者以荀子为代表,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看到了物质财富的有限性和人们的物质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主张“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孟子“养民”、“教民”、“重民”的基础上更注重“富民”,但两者更多的是相同之处。第一、重视物质财富对民心的稳定作用。第二、鼓励生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尚贤使能
四、小结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并且各自形成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当时的社会也是争锋一时,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却是迥然有异的
孟子从“人性善”出发的“仁政”理论,因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脉脉温情的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