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光全息术
PAGE 1
PAGE 172
第5章 光全息术
5.1 引言
与普通照相不同,全息照相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三维立体性,二是可分割性。
所谓三维立体性,是指全息照片再现出来的像是三维立体的,具有如同观看真实物体一样的立体感,这一性质与现有的立体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谓可分割性,是指全息照片的碎片照样能反映出整个物体的像来,并不会因为照片的破碎而失去像的完整性。
全息照相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方法截然不同。普通照相在胶片上记录的是物光波的振幅信息(仅体现于光强分布),而全息照相在记录振幅信息的同时,还记录了物光的位相信息,“全息”(Holography)也因此而得名。
全息术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丹尼斯·盖伯(Dennis Gabor)于1948年提出来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全息术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布喇格(Bragg)和泽尼克(Zernike)的研究基础上,盖伯找到了一种避免位相信息丢失的技巧。但是由于这种技术要求高度相干性及高强度的光源而一度发展缓慢。整个50年代,一些科学家大大扩展了盖伯的理论并加深了对这一新的成像技术的理解。直到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问世,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继而在1962年美国科学家利思(Leith)和乌帕特尼克斯(Upatnieks)提出了离轴全息图以后,全息技术的研究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近40年来,全息技术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入,逐渐开辟了全息应用的新领域,成为近代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纵观历史,全息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时期,是用汞灯作光源,摄制同轴全息图,称为第一代全息;第二阶段是用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的离轴全息图,称为第二代全息;第三阶段是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图,称为第三代全息,主要包括白光反射全息、像全息、彩虹全息、真彩色全息及合成全息等,使光全息术在显示领域充分展现其优越性;第四阶段是用白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图,称为第四代全息,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方向,正在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去探索。
本章将从全息原理入手,重点介绍与全息术有关的一般知识,而其主要的应用方面将分别在第7、8、9 和11章中详细介绍。
5.2 全息术原理——波前记录与再现
当人眼接收到不失真的物光波的全部信息,两眼产生视差的结果,便看到了三维立体像。眼睛只要能接收到物光波,便产生看见物体的视觉,而该物体是否真实存在,眼睛并不能觉察。如果物本身并不存在,则眼睛看到的就称为“像”。许多光学系统成像虽具有三维立体性,却是实时“器件”,不能称为“照片”。只有那些没有实物存在时仍能显示出与实物一样的三维立体像的东西,才能称为“立体照片”。“立体照片”能将实物发出的物光波的全部信息“冻结”其上,需要时,又能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将物光波“复活”,使其继续向前传播,再现出像来。在全息术中这种“照片”就称为“全息图” (Hologram)。把“冻结”物光波的过程称为“波前记录”,而把“复活”信息称为“波前再现”。
5.2.1 波前记录
1.干涉场分布与波面位相的一一对应关系:
盖伯避免位相信息丢失的技巧是干涉方法。当两束光相干时,其干涉场分布(包括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明暗分布)与这两束光的波面特性(振幅及位相)密切相关。例如两束平面波相干,干涉场等强度面是明暗相间的平面族;两束球面波相干,干涉场为一组旋转双曲面;平面波和同轴的球面波相干,干涉场是旋转抛物面;平面波与复杂波面相干,得到复杂的干涉场分布;等等。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分布,一种分布只对应着唯一的相干方式,若两束光的波面形状有微小的改变,或者两者的相对位置有微小改变(如相交角度改变),都会引起干涉场分布的改变。因而,干涉场的分布与波面位相可以说是一一对应的。由此可以推知,利用干涉场的条纹可以“冻结”住位相信息。
2.干涉法记录波前
基于前面的分析,利用感光材料来记录干涉场的条纹,可以达到“冻结”物光波位相信息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在物光波到达感光板的同时,用另一束已知振幅及位相,并能与物光相干的光波(称为参考光)同时照射感光板曝光后,感光板上记录到的是两者相干涉的条纹。由前面讲述的一一对应关系可知,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便以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和强度的形式“冻结”在感光的全息干板上。这就是波前记录的过程。需要说明一点,记录用的感光材料有多种,将在本章最后一节介绍,此前都用干板或胶片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
如图5.1(a)所示,全息干板H上设置x , y坐标,设物波和参考波的复振幅分别为
O ( x , y ) = O 0 ( x , y ) exp [ jφo ( x , y ) ]
R ( x , y ) = R 0 ( x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