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粗糙表面后向散射激光的退偏特性研究
粗糙表面后向散射激光的退偏特性研究
黄茜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实验测得了当波长为1064nm的红外光分别以P光、S光、线偏光和圆偏光入射时,粗糙表面后向散射光的退偏度随入射角的变化曲线。证实了当入射光为P光和S光时,二者随入射角变化的退偏度曲线有所不同,入射角一定时,S光的退偏度大于P光;当红外光以线偏光和圆偏光入射时,二者的退偏度曲线与P光和S光退偏度曲线的算术平均值曲线并不重合,给出了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线偏光 圆偏光 退偏度 后向散射
1.引言
在强度反射率曲线中,P光和S光的曲线有所不同,且自然光的反射率与二者反射率的算术平均值重合。
图1 光从空气(n=1)到玻璃(n=1.5)的强度反射率曲线
图1 光从空气(n=1)到玻璃(n=1.5)的强度反射率曲线
受此启发,本实验从研究退偏度随入射角的变化出发,测定目标表面后向散射激光的偏振度相对于入射偏振光的变化。
偏振是光的三大特性(干涉、衍射、偏振)之一,对它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偏振光源在与目标表面作用以后出来的散射光会带有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偏振信息。散射介质的特性可以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而后分析出射光的偏振特性得到。本文的工作可用于目标表面粗糙度的分析,为偏振光应用于表面粗糙度分布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目前国内外对目标表面特征与回波偏振度之间的关系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目标会改变入射光的偏振特性,许多目标表面会使返回的信号光退偏,对偏振敏感的探测系统来说,物体的激光雷达有效截面的退偏程度会因物体而异。本文的工作有助于通过偏振技术,改进激光雷达天线的设计,提高激光雷达探测的光学信噪比。
由于任意偏振态的偏振光都可以看作是线偏光和圆偏光的叠加,因此对线偏光和圆偏光的退偏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相信会对任意偏振态的偏振光的退偏特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较少。
本文主要通过实验测得了两组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镍合金样品,绘制了波长为1064nm的红外光以P光、S光、线偏光以及圆偏光入射时,退偏度随入射角度变化的退偏特性曲线,并进行了定性的比较研究。
2.实验原理与装置
2.1 实验原理
退偏是指将偏振光转化为非偏振光。在本文中,我们定性地将退偏效应理解为散射光偏振状态相对于入射光的变化。主要通过测量散射光在通过偏振片过程中的强度变化来考虑偏振状态的变化。
退偏度
注:此公式仅适用于被测光是自然光和线偏光的叠加,若被测光是自然光和椭圆(圆)偏光的叠加,需将其椭圆(圆)偏光转变为线偏光后,再进行测量并利用此公式计算退偏度。
2.2实验装置
示波器1064nm激光器
示波器
1064nm激光器
检偏器P2
1/4波片W1
1/4波片W2
光电二极管
被测目标及
转动台
偏振棱镜P1
图2实验装置简化图
图3实验装置实物图
激光器是由美国Continuum公司生产的Nd-YAG纳秒激光器。当输出光波长为1064nm时,输出能量稳定性为,选用输出激光频率为5Hz。实验所用的偏振片选择了由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研制的格兰-泰勒棱镜,其通光口径为10mm。本实验中选择了波长为1064nm的石英波片,通光口径为20mm,厚度为1.5mm左右。光电探测器由光敏管和外加的简单电路组成。探测系统中的黑色卷筒可以消除杂散光,防止其他物体散射的光对探测器产生影响,保证接收到的光是由目标散射。
在本实验中,选择了市场上现有的镍合金粗糙度比较样块,并对5#和7#样品表面进行对比测试。
表1:样品表面统计表
描述参数
样品标号
表面算术平方偏差(Ra)单位:um
标准偏差()
单位:um
相关长度()
单位:um
均方根斜率
()
1#
0.2
0.27
3.13
0.122
2#
0.4
0.5
4.254
0.1662
3#
0.8
1.07
6.58
0.23
4#
1.6
1.95
8.84
0.312
5#
3.2
4.29
14.31
0.424
6#
6.3
9.5
28.22
0.467
7#
12.5
17.23
46.58
0.523
8#
50
61.2
115.23
0.751
从左至右依次为1#-
从左至右依次为1#-8#样品
图4 样品实物图
考虑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目标俯仰旋转较为困难,旋转角度的精度难以控制,因此在实验中,目标始终是在水平方向旋转。由于样品在水平面内转动,若探测器置于入射光路旁边,则由此产生的水平面内的角度可能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选择将探测器置于入射光路上方。探测器距光束的垂直距离为10cm,距被测物体2.6m处,即保持了很小的探测角度(),可以近似的认为测得的是后向散射的信号。
3.典型结果与分析
3.1 P光、S光退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