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复习楚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复习楚师概要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其一,思辨化的儒学 。A.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有许多研究。B.儒学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严重不足。C.理学家:1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2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 其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A.是对汉唐儒学的反动 回复圣人之道。 B.a与董氏儒学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而在伦理道德上。b与先秦元典儒学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其三,宋明理学是融合佛老的儒学。 A.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 B.借鉴佛老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的传道体系,即儒家的“道统”。 C.吸收佛老的禁欲主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的分期与代表人物 北宋:形成 “北宋五子”: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程颢、程颐(洛学)、邵雍(象数学派)。 周敦颐,宋明理学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南宋:发展,朱学—统治地位 朱熹(闽学)陆九渊(心学) 明朝:王学的崛起 王守仁(心学)“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明末清初:总结、衰落 王夫之(集大成者)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 宋明理学的基本派别张载: 气学——气 程朱:理学(道学)——天理 陆王:心学——本心、良知 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特点: 辩证思维传统:a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b和合与中庸c整体与有序d变化发展 浓郁的社会情结:a论道经邦,燮理阴阳b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c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 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a天人合一b天人相分 中国哲学的分期: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明清实学 8、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至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它大致以春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前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后一阶段就是通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哲学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真正觉醒。所以从狭义来说,先秦哲学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 9、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共有189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 最著名的是司马谈和刘歆。 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在六家的基础上加上四家:即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刘歆的贡献在于:他是从政治和社会环境去探求各家的由来,系统地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周易》的构成:《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更是一部开启智慧法门的奇书。通行本《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其中《易传》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学者在对《易经》的不断研究和解释中形成的,大体上成书于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 13、《易传》的构成: 《易传》共包括十篇,称作“十翼”。“翼”是翅膀,作动词即以翅膀遮蔽、保护,引申为辅佐。《易传》通过对《易经》思想的“辅佐”,构造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十翼》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秦汉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老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两大主流和基本的价值导向。 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派,其思想主旨可以概括为“爱人”与“知天”。先秦儒家哲学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之一,它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命”与“仁”便是孔子世界观的核心。 仁学:孔子的正名思想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邪说暴行”原来的等级名分遭到破坏。 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仁的基本含义: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