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府怎样监管房地产交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政府怎样监管房地产交易

清代政府怎样监管房地产交易   【摘要】江南的房地产交易,原来需要书立自典契、绝卖契、推收契、杜绝契和加找契等各种文书,但康熙初年就已出现一次性预先书立各式文书的做法,到乾隆初年开始遵照定例,出现“总立一契”的趋势,并在乾隆末年成为较通行的做法。这既是民间房地产交易长期运作的结果,又是民间落实朝廷和地方政府相应律例要求的结果 【关键词】清代江南 房地产 文书 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房屋买卖双方在签订正式文契之前,会就议定事项签订一份草议 苏州著名藏书家顾文彬,在其《过云楼日记》中记载,光绪七年(1881)冬,他向西邻陆筠谷购买房屋一栋,议定房价3700元,“立过草议”。次年二月,方才“书立大契”,先付房价2600元,写立出房日期。后来房主“迟久不肯交房”,又添洋银150元,到光绪九年(1883)十二月底,卖主才腾出房子,前后历时整整两年。其间,买主顾文彬一直担心会否有反复,因有宗族亲友出面,画押以作担保,更因满足卖主要求添了一笔不菲的“找价银”(即索取加价),才彻底斩断葛藤,完成房产转移。这说明,草议从议订到具体兑现,双方虽不易反悔,但还有一定的变数,有待正契(即大契)等后续文书的书立。顾文彬的买房事例,清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江南房地产交易的具体情节,就是买卖双方在签订正式文契之前,会就议定事项签订一份文书,谓之草议 幸运的是,这种房地产买卖的草议文书,仍有一些实物留存人寰,雪泥鸿爪,可珍可宝。这些残留的诸多房地产交易正契,反映出买卖双方曾事先议立过“草议”。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王云芳将坐落吴县北元二图的房产绝卖与江镇公所,签订绝卖正契时声明:“自绝之后,三姓永无异言他说,另立草议为据。”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陈赐之等人出卖江宁府江宁县城中朱履巷的房屋,在官颁的“官杜绝契”上声明“先立草议,后立允议”。光绪元年(1875)十月,杨大龄与其侄儿等人将坐落在江宁县洋珠巷的20余间房屋连同附属建筑及天井等绝卖与金姓,在官颁的“官杜绝契”上声明“立议立契”。更加具体详明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严亮甫等将坐落于太湖厅二十九都十九图的大小房屋61间连同走廊披屋等绝卖与严廷猷,其绝卖文契声明:“悉照草议所载,间隙不留,一应在内,凭中说合,绝卖与廷猷弟名下为业,计得时直绝价纹银一千五百两正,既无利债准折,亦无重叠交易,其银契下一并收足,厘毫无欠。”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刘锦文等将坐落于太湖厅二十九都十二图的平房连披屋共16间绝卖与承德堂,其绝卖房屋文契载明:“因无力修葺,情愿出售,先立草议。”以上数件正契内容反映,苏州以及苏州郊区、南京等地的田宅交易,买卖双方在书立正契之前,均订立过草议或草议类文书,草议详细载明了所有房产、全部房价银及一应交割事项,而且对正契以外的推收、杜绝、找叹及装折等银也一并予以规定,这与我们所见草议文书完全契合,而且正契所载,完全按照草议,草议所议条款在日后得到了有效落实。只有书立草议,才能使我们理解正契中“议得”二字的真正含义 康熙初年,就已出现了一次性预先书立各式文书的做法 乾隆三年(1738)五月,吴县人江慎思,将自有平屋3间,出卖给严处为业,得过房价银16两,因原价不敷,再次央中,向严处要得贴价银7两,双方书立《加贴绝房屋基地文契》,契中载明:“遵旨一书一绝,卖价已足,贴价已敷,仍凭严处拆卸改造,永远管业,与江姓无涉。”这是目前所见最早载明“总书一契”字样的江南房地产买卖文书 清代民间田宅买卖,为完成所有权的转移,需要书立自典契、绝卖契、推收契、杜绝契和加找契等各种文书,从典卖、绝卖到找价,房地产完成所有权的转移往往历时数年以至数十年。但实际上,早在康熙初年,就已出现一次性预先书立各式文书的做法了 康熙十年(1671)五月,嘉定县业主张屏侯、新侯兄弟,为了安葬亲人,筹措所需银两,先是出具《卖契》,说明卖房的原因是“粮银无措”,因此将在城三图房屋一所卖与席处为业,收取房价银450两;继而出具《添绝卖契》,说明后来“又因钱粮紧急”,因而央请原中“议添绝银”,收取添绝银90两;后来再次出具《添绝卖契》,说明所卖房产在收取房价后“已经添绝”,获取过添绝银,现在“又因钱粮急迫,且有葬亲大事”,因而再次央请原中等“再议添绝”,收取二次添绝银60两(此笔添绝银,即加绝银);最后第三次出具《添绝卖契》,说明此次房产“已经添绝外,复行加绝”,现在“又因粮银无措,且葬费不支”,于是再次央请原中等,更向买主席处“言添”,获取“加绝银”30两,并且特别声明,此次加绝“出于常格之外”,“在席忠厚待人,在张得济正用,自后永远管业居住,并无不尽不绝,决无异言”。四件文书,正契一件,添契三件,相当完备,完全符合“嘉邑一卖三添旧例”。前后收取房价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