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城市水景策划研究
现代城市水景设计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一切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形式皆为水景,包括各种形式的水池、溪流、喷泉、叠水和瀑布等。水是人类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她带来静的和平,动的喧嚣;她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栖息之地;她无固定的形态,极具可塑性。中国造园理水历史悠久,周文王的“灵沼”开创了人工观赏水景的先河,到秦代的“一池三山”,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理水方法和艺术原则。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传统山水园林、日本的枯山水庭园和西方的风景园各有千秋,作为园林要素之一的水景经过了从古朴到完美,从单一装饰到重视亲水性设计的过程
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地处江南水乡,自古拥有大型自然水域――西湖,又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系促进了城市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六和听涛等都因水而名。唐末五代词人韦庄在《菩萨蛮》写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赞美了江南的旖旎风光,又凸显了江南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
在杭州现代景观环境建设中,对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水景的营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城市水系建设步伐,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和市区河道等一系列水体综合保护工程,完善和优化城市水系,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营造彰显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景
二、中日传统园林理水艺术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水艺术
水是园林造景的要素之一,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水体多以湖泊、溪涧、瀑布、曲水流觞等自然形式呈现。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理水与筑山相辅相成,水是流动、不定型的,与山的稳重、固定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般水体在园林中的形态是由山石、驳岸等来限定的,依据不同的水型,配合园林建筑、山石和花木来组景。西湖大型自然水体是我国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杰作,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景点,山水相依,相映成景
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山水画对园林有着深刻、直接的影响,唐代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同步发展,后者借鉴于前者,前者渗透于后者。到宋代中国园林的范山摹水,除了通过直观的方式,还借助于意境的联想来表现大自然的山水风景。小中见大的审美概念与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促使了晚期“咫尺山林”写意山水园林的大发展,园景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质”的效果。时值明清时节,园林理水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水源丰富,结合山石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水态与水景。例如杭州名园郭庄,位于西山路卧龙桥畔,依西湖而建,堪称江南名园“借景”于自然山水的典范。西湖湖山绝美,环湖胜景难收。郭庄园子谐美精妙,小桥流水,曲岸清波,兼具灵气、趣味。背靠青山,怀抱西湖,在园内临风而立,隔湖相望,远处城郭列岸,苏堤苍然如带,惬意闲适
我国传统理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水景选址注重外围水环境和风水因素,讲究水的来龙去脉。水体常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引水入园,藏源引流;水系无论大小,必曲折有致;水面宜有聚有分,小园的水面聚胜于分,大园的水面以分为主。岸线多以块石干砌,沿水岸配置小桥、水榭、亭台楼阁等,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效果,注重人们的游览体验。水景设计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于有限之地创无限意境的艺术原则。园中水体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水中荷花涟漪,碧波游鱼,园景生动活泼
(二)日本传统园林的理水艺术
日本庭园源于中国的庭园文化,深受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极具自身文化特征的庭园形式和表现方式。在自然主义之上追加象征主义的表现方式,融入设计者的信仰和情怀,是日本园林设计的根本理念
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学习中国园林,在领略了苏州园林初期的精髓后着意于水体的设计,将“一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以池水象征海洋,以岛象征仙境,布置石头、植物等象征自然,再在湖畔绿荫下修筑庭阁、滨台。公元13世纪以后,禅宗和饮茶风气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茶道和禅宗结合起来,出现了茶庭,以洗手钵、步石、石灯笼等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
日本园林注重静观,追求极致的美感,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使日本园林不断地突破与发展,出现了日本最具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枯山水,用白砂隐喻水面,用石组表现山脉,用帚目在白砂上耙出抽象的水纹,高度概括出无水似有水,无声胜有声的山水意境。枯山水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日本理水艺术注重的是水的形态,枯山水充分运用自然主义的象征表现手法,用帚目在白砂上耙出各式纹路:涟纹表现平静的水面,青海纹表现海洋巨浪,涡纹表现水的漩涡。还有形象生动的出水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表现自然山水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园林小品具有耐看、耐品的特质。日式园林水景设计的自然、精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