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

试论“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摘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是当前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新理念呼唤语文教材的编写创新。新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程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作为基础。“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思路是小学语文教材呈现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以往阅读文本单一、完整的呈现模式而提出的,为小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个新视界,一种新思考。 关键词:呈现方式;不完满;对话文本;编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3)11-0034-05 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在编写理念、选文标准、教材内容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进行了大胆而有开拓性、建设性的创新。然而,创新是无止境的。本文提出一种“不完满” 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模式,并对这一设计理念试作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探讨,以期与教材界同仁交流。 一、新呈现模式──“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 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九套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教科书除外)。这九套教材反映了语文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教材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它们各有特点,但阅读文本在呈现方式上基本趋于一致,表现在:第一,从文本的外在呈现方式上看,完整地呈现范文;第二,从文本的内容呈现方式上看,单一呈现个人观点,对范文内容的修改仅限于局部的语言加工,追求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过分强调文本的“示范”“典范”功能,忽略了文本的“建构”“创生”功能;第三,文本偏重于静态呈现。这样的呈现模式是与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密切联系的,它必然导致教材的封闭性,缺乏活力,给师生有效开发课程的空间太小太窄,已不适应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时代需要。 本文所谓的“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编制模式,就是针对以往阅读文本单一、完整的呈现模式而提出的,主张在呈现文本时,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打破文本外在和内在的完整性来编制它的各系统(包括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以及电子教材系统等),以“不完满”的样式呈现给师生,意在让师生主动地去填补、完善、建构,这是一种融教本与学本功能为一体的更具有对话性质的文本。如在编写《骆驼和羊》一文时,可以把老牛在文章结尾说的话从文本中删去而留下一个空白 (“不完满的形”),在作业系统中围绕它进行设计,可设计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情境体验、个人完形、文本表演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借助电子教材呈现尽可能真实的相关问题情境,以便于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从而建构他们的意义结构。 这种编制模式的核心设计是创设一个“不完满的形”。不完满是相对于绝对完整呈现而言的,它不仅指文本形式上的不完整,还指文本主题向度的不确定。需要强调的是,“不完满”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和支离破碎,而是针对文本中最富有意义处的有意设计。这个“不完满的形” 与一般的问题情境具有相似的性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问题情境:首先,它更有情境方向的不确定性,必须依靠或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问题的方向;其次,它更具有求解的不确定性,意义层次的多向度;第三,它更有难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因此,它比一般的问题情境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另外,在这里还必须加以强调的是,本文所主张的呈现模式是对传统呈现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式的抛弃;同时,这种模式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它适合于那些现实性、叙事性、观点性强,利于探究的文本,而对于那些文学性强,利于熏陶的“美文”则不太适合。 二、“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编制的理论依据 (一)从完形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不完满” 阅读对话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语感 完形主义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它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早期认知主义学派。“完形”译自德文“Gestalt”一词,(音译为格式塔L意思是“整体”。完形主义的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它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即顿悟。产生顿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知觉的组织律”。知觉组织律的图形──背景关系原则认为,“在具有一定配置区域中的某些方面,在该区域某些部分形成的背景上,可作为图形突出来,这种图形──背景的关系和逻辑或因果关系无关。图形与背景的区分愈显著,图形就越突出,越易为我们感知到。”根据这一原则,当学生阅读到“不完满的形”时,上文就成为背景,“不完满的形”就成为图形,如同万绿丛中的一点红一样,被突出出来,成为学生感知、注意的对象。根据格式塔知觉结构趋于完满的原则,就造成学生与情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平衡,“不完满的形”进一步突出,此时学生处于更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