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尔雅》与《马氏文通》语法观不同.docVIP

论《尔雅》与《马氏文通》语法观不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尔雅》与《马氏文通》语法观不同

论《尔雅》与《马氏文通》语法观的不同   摘要: 《尔雅》是疏通古典经籍中方言古文的工具书,而《马氏文通》是第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系统性著作。本文以《尔雅》和《马氏文通》为研究对象,发现两部不同年代不同书写方式的著作其实都可以被当作语法书来看待,只是两者的语法观有显著差异。《马氏文通》重在通过理性和逻辑建立一个虚假的结构单位;《尔雅》则主要依靠想象力和悟性,体现综合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尔雅》;《马氏文通》;语法观 一、《尔雅》与《马氏文通》 《尔雅》是疏通古典经籍中方言古文的工具书,是传统训诂学的开山之作。《释名》对“尔”、“雅”的解释分别是“近也”、“正也”[1]。而所谓“近正”即“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2]” 自《尔雅》问世以来,历代都有经学家为其作注,这其中就包括了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唐代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以及宋代邢?m的《尔雅疏》。正是因为有后人不断地为前人的疏漏作补充,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去考证、阐释古文字,传统训诂学才得以继承和发展 可到了晚清末年,国家存亡危在旦夕,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逐渐萌芽。训诂学、小学乃至经学的研究已然都变得毫无意义。马建忠说“文以载道而非道,文以明理而非理[3]”,那些传统的用以承载“道”彰显“理”的经文已经解救不了国难了,能挣脱压迫、摆脱落后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西方的“道”与“理”,即所谓的专门知识。《马氏文通》也由此产生 《文通》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它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成功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汉语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对后世的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深远而持久: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有沿袭《文通》的体系。连后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也受到其影响。“筚路蓝缕之功”虽不可泯灭,“削足适履之过”倒也没少提及,几乎都是说机械模仿西洋语法(主要是拉丁语法)有多不合适,只可惜《文通》之后出现的汉语语法书也都被关在西洋语法的框架里出不来 二、“词本位”的语法书 正如前文所述,《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汉语语法研究至此独立为一门学科分支。但这也恰恰说明汉语语法的研究在《文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比如,被今人当成同义词词典的《尔雅》中,就有组词成句的虚字介绍,如《尔雅中的“逮、及、暨、与也。”(第43页),《尔雅》的郭注中也取了《公羊传》的例子“会及暨皆与也”。《文通》中把字先分虚实两大类的做法,就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人在虚字上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包括宋代周??的《清波杂志》、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和刘淇的《助字辩略》等。而且从《文通》本身也可看出前人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马建忠在谈到“华文所独”的助字时,便引用了《文心雕龙》(“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和《广韵》(也,语助也,辞之终也)等等 然而,这样来谈古代汉语语法,多少受马氏的“词(类)本位”语法所限,最终只能得出一个古代汉语语法成就不大的结论。这是因为马建忠虽然是根据意义划分词类,但是这种模仿西洋语法体系划分的词类更适合有明显形态变化的西洋语言。在西洋语言里,形态不一的词类可以控制句法。所以对于无明显形态变化的汉语来说,“词”不宜作为语法本位。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句成分本位”、“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中枢”等。这其中,“词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组本位”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语言框架中的结构问题而提出,可以说是属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畴之内,而“字本位”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汉语的超句法问题,“小句中枢”则从语法研究扩展到当下流行的话语研究。只是,要真正摆脱这种“语素――词――词组――句子”的理性语法的束缚,或者是要让“鞋子穿得合脚”,还需从汉语的自身特点出发,甚至从汉语的源头出发来思考 金克木先生就曾表示中国古汉语语法是有别于西洋理性如“句本位”语法的“词本位”语法,认为“中国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即战国末年已开始有词本位的语法即《尔雅》[4]”。为了佐证这一思想,他把印度现存最古的语法成果和《尔雅》作了比较。他谈及了印度的三本著作――《波你尼经》、《尼健豆》及《尼录多》。这三本书中,《波你尼经》是印度古代文法家波你尼所著的梵语文法书;《尼健豆》是一本难字汇,列举并解释印度上古时期《吠陀》经文中的难字;而《尼录多》则是用来解释《尼健豆》的,研究词源学的书,现在一般和《尼健豆》集合成一本书。《波你尼经》定的梵语规范,后来和希腊语、拉丁语和一些现代欧洲语言融合,于是产生以理性语法为框架的梵语语法。而《尼健豆》这种形式则和《尔雅》出奇的吻合,可谓为“词本位”语法正名。但之后,金克木先生马上又补充说明“词本位”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