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象牙塔向金融陷阱说NO
象牙塔向金融陷阱说NO 开学以来,各地频发大学生被骗案件,理财类诈骗尤甚。10月25日、26日、28日,由云南省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云南省委及中国人民银行昆明支行主办,《青年与社会》杂志及各高校团委承办的金融消费教育进高校系列活动在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分别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的职员李震,向现场大学生详细普及通讯诈骗、校园贷、P2P等大学生容易遇到的金融消费陷阱,并对如何维权进行了引导
金融消费教育进校园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同时,校园贷盛行,分期乐、人人分期、名校贷等等纷纷加入这个市场期待掘金,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管,乱象丛生。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高额罚息”、“裸条催收”、“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频发,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近日,蚂蚁金服商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对全国近千所大学的30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48%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愿意为了借钱先交保证金,23%的大学生相信存在无风险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容易被高利息诱骗
由于我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消费者群体金融知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向在校学生等金融服务中的弱势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消费教育,普及实用性强且通俗易懂的金融消费知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校园消费者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
10月25日、26日、28日,由云南省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主办,青年与社会杂志社及各高校团委承办的金融消费教育进高校暨全国大学生金融消费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在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分别举行。云南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冯俊龙、青年与社会杂志社社长陈亮、各高校团委书记出席活动,上千名学生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的职员李震,向现场大学生详细普及通讯诈骗、校园贷、P2P等大学生容易遇到的金融消费陷阱。讲座主要围绕相关法律知识、一些典型案例、金融消费注意事项等进行,引导消费者金融消费时认准正规机构、正视投资风险、不要盲从、树立理性消费观,并对如何维权进行引导
讲座结束后进行了积极而活跃的现场有奖知识竞答,主办方通过信用卡使用、保险知识、投资基金、银行业务、内幕交易、信托法、网络贷款、客户隐私等问题的现场竞答让同学们对金融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次活动旨在面向更多大学生普及金融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消费,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和诚实守信意识,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
通讯诈骗
作案者冒充电信局、公检法人员,使用改号软件等技术,以受害人欠电话费、涉嫌犯罪、领奖等手法,欺骗受害人通过银行转账汇款
案例回放:
徐玉玉,女,山东临沂人,南京邮电大学在校学生。2016年8月21日,因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离世
段金可,男,云南祥云人,吉林工商学院在校学生。8月25日被电信诈骗5000元。9月2日下午3点,段金可因无法接受被诈骗的事实,投湖自尽
……
特点: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此类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段的基础上不断翻新,作案者往往冒充电信局、公检法等单位工作人员,使用任意改号软件、VOIP电话等技术,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经济犯罪等借口,以没收受害人所有银行存款进行恫吓威胁,骗取受害人进行资金汇转
专家提醒:
诈骗无论手法如何翻新,最后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就是犯罪分子都要受害人通过银行转账,所以,建议大学生遇到陌生电话,一定要亲自与相关部门核实,不要轻信其电话
校园贷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分期乐、趣分贷、人人分期、名校贷、爱学贷、学信贷等纷纷加入这个市场期待掘金,由于缺乏相关监管,乱象丛生
案例回放: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60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
2016年6月,高利贷从业人员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向女大学生提供“裸条”借贷,部分女生因此走向色情交易
2016年10月19日,吉林长春某大学大一新生郑某因其妹妹还信用卡,通过校园借贷借款1.5万,实际到手1万元。他晚还6天,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