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阡陌故道宝丰往事
阡陌故道宝丰往事 古村宝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县城之南的宝丰乡北部,这里曾经是云龙州三百年州治所在、热闹非凡的盐业重镇、连接滇缅的重要节点,曾经走出了云南近代教育先驱,云南大学(原私立东陆大学)首任校长――董泽先生
2015年9月,我进入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缘于导师的提点与对校史文化的兴趣,偶然间发现竟与首任校长董泽先生是同乡(同为云龙人),勾起了浓厚的兴趣,趁着寒假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行走在宝丰的街边巷口、阡陌小道、古道邮亭,感受和品味宝丰的悠久历史以及由此带来的故道文化
宝丰古村
宝丰,旧称雒马、雒马井、金泉井,为云龙县八大盐井之一。早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今云龙设置了“比苏县”,雒马于“比苏”境内,古村至今已历2100多年。宝丰因盐设治,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的三百年间,一直为云龙州治(即县城)所在地,是云龙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宝丰村地势北高南低,呈狭长形状,地貌极像一尾大鱼,东临?a江,背靠狮子山,“远眺”象鼻,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雒马仙踪、石观音像、明清白族民居建筑、寺观庙宇、桥梁等人文景观和?a江流域独特的自然资源,2012年12月被国家住房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宝丰是典型的横断山区,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古村曾经的繁荣昌盛源自于自身的盐业资源,也源自于不断地对外沟通与交流,既有“走出去”,也有“引进来”,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道路交通
阡陌宝丰
“交通”与“沟通”一字之差,但是重点都在“通”字上。无论是道路交通还是文化沟通,都是交流,只有“通”了,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产生影响。宝丰的阡陌文化和文化交流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正是这样不断的发展与融汇贯通,才成就了今天文化大包容的宝丰
宝丰道路文化源远流长。宝丰有关于道路的记载最早是关于“古驿道”,当然宝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繁荣也是始于“古驿道”
“古驿道”最早形成的日期不祥,根据史料相关记载,宝丰对外交通最迟形成于汉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立“比苏县”,诸葛亮南征曾在云龙县青云桥(诺邓镇)西岸悬崖上留下“衮雪”二字,说明至少在汉朝的时候今云龙所在一带已经实现了与外界的交通。据《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的相关记载:经“大理――漾濞、云龙桥、沙坡村、石门井(原石门镇、现诺邓镇)、砥柱桥”等地,到达雒马井,即今宝丰古村
宝丰向外的古驿道大概有以下三条:第一条为向北去大理;第二条向南一直到腾冲――缅甸;第三条为向西前往老挝――六库
正是这样多方向古驿道的存在,才形成宝丰四通八达的交通,实现交错相通,才有明洪武年间董、尹、杨三姓到宝丰开采盐业。一方面,通过原有古驿道进行马帮贸易,将宝丰的盐销往外界,实现对外经济交流;另一方面,不断对古驿道进行修葺扩建,以促进宝丰经济、文化沟通。宝丰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建设自明清延续至今
宝丰古驿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南北走向的道路发展上,南北走向的道路贯穿宝丰乡,北向通大理,向祖国内陆延伸,南向往边境,通缅甸
向北的古驿道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宝丰北边有大雒马山悬崖绝壁阻隔,前往大理等地,要先绕道东山,为解决“鸟道纡回,悬马束车,难以飞渡”的状况,顾芳宗(康熙三十六至四十四年,即公元1697-1705年,出任云龙州知州)率领群众开凿雒马山,于悬崖峭壁间打通了通往石门井(今诺邓镇)的道路,较以往绕东山要近了许多,并且修建了雒马山邮亭(目前为云龙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方便江两岸的居民与行走的马帮。雍正年间,陈希芳(雍正三年至雍正八年,即公元1725-1730年,出任云龙州知州)重修砥柱桥,并对乡绅进行募捐,使用分时分段负责的方法,修建了宝丰――太平哨――石门――关坪――云浪的云龙大路。云龙大路的建成,大规模地促进了宝丰的交通发展
第二条南向的古驿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并于中国抗日战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3年,董泽先生出任云南省交通司司长时规划了滇西通缅甸的滇缅公路,并且提出是当前的工作重心,应该首先修筑(直至1937年只修通了昆明至下关段)。董泽先生认为优先修建滇西道路的原因是“黑井区年产食盐40万担(约2500吨),迤西往来山货每年约10万驮,其他木材、煤炭、农副产品等,运量甚大。此路修成以后,逐渐延伸至腾冲,将成为横贯全省的一大干道,有利于开发本省资源,活跃城乡物资交流”。董泽先生之堂兄董钦曾于1935年上书云南省政府《建修滇缅公路意见书》认为原定部分路线因艰险的自然环境很难施工实现,建议“改道由大滥坝斜绕向北,经茶叶箐至云龙所属之三丘天,渡胜背江后,过朴登或槁嘎里垭口,沿达溪河或石房河或至?a江过,顺?a江东岸直至?a沧混合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