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北京”图片展 首博展大片 文韵满京华.pdf

“文化北京”图片展 首博展大片 文韵满京华.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北京”图片展 首博展大片 文韵满京华

“文文化化北北京京”图图片片展展 首首博博展展大大片片 文文韵韵满满京京华华 昨天上午,“记录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首都文化事件” 展在首都博物馆揭幕,60幅 视觉大片吸引观众驻足。展览将北京2016年碎片化的文化报道用图片展的形式进行了 呈现,把北京一年的文化发展印记进行了梳理和归类。除挂在展墙上的影像展品外, 还有200余张出自首都新闻摄影记者之手的精彩照片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观众见面。 本次展览由信文化研究院、北商研究院、新闻大厦艺术馆、北京首博文化发展有限公 司联合主办,北京娱乐信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展将持续至3月15 日。 佳作欣赏 2016年4月17 日,娜塔莉·波 曼出席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崔峻/摄 2016年6月18日,“濮哥读美文朗诵分享会”在人艺实验剧场举行。史春阳/摄 2016年8月25 日,人艺年度大戏 《玩家》。王晓溪/摄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每年的文艺演出多达24000多场,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作为 文化摄影记者,能够亲身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镜头见证北京文化的大发 展、大繁荣,是幸运的。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迅猛发展,对图片提出了新要求, 怎么拍出精彩的、有内涵的、适合新媒体应用的照片,是横亘在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从 业者面前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 北京日报摄影记者 李继辉 我在北京青年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有17年,记录了许多在北京发生的文化事件。拍 摄文化新闻,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和了解各个文化演出及文化人物的相关知识,掌握音 乐、文学、舞蹈、戏剧等相关知识,再运用自己的摄影语言去表达出对文化的感悟, 将完美的摄影照片呈现给广大的读者。 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 崔峻 文化纪实照片,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其中,艺术家们的 写贵在神态,舞台片美 在感觉和色彩,传统艺术和文化事件精彩在抓拍的瞬间。今后展览可更多关注北京传 统文化元素,非遗、老匠人之类的照片,展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北京文化之美。 北京日报摄影记者 方非 选择合适的镜头,确定好光圈、快门速度等一系列拍摄参数,一只眼睛紧盯着取景 器,停在快门按钮上的食指伺机而动,这是摄影记者每天的工作状态,通过镜头记录 瞬间,也将北京这座文化大都市的繁华记录成图。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电影明星、艺术家以及舞蹈、歌剧、戏剧等各类艺术团体纷至沓 来,北京的文化舞台上精彩纷呈,这对于一名主要拍摄文化类题材的摄影记者来说可 谓是机会大好。 北京晨报摄影记者 柴春霞 观展者说 记录北京的展览我追来看 信报记者 江书波/摄 在首都博物馆水景庭院 展现场,观众们跟随着一幅幅视觉大片的引导重拾2016年的 记忆。展厅中没有喧闹嘈杂,只有认真凝视与默默品味。“文化地图”“文化人物”“致敬 大师”三条主线,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将中外文化名人以及分布在北京的重要文化 场所一一展示出来。 75岁的于老先生是“文化北京”系列展览的忠实拥趸,早在去年底他就专程跑到新闻大 厦艺术馆观看这批照片。“每张照片我都认真看了,这次是专门追到首博来看的。”于 老先生说,这些照片中 别是“致敬大师”板块展现的大师他都有数面之缘,有些还留 有亲笔签名,所以看到“他们”颇为亲切。“首都的文化场所现在多如牛毛,这个展览就 囊括了几十个,信息量确实很大。”于老先生还 别给展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展览 里涉及的北京知名展馆有很多,如果将它们的详细地址展示出来,可以让公众更多了 解北京文化版图的规模。 还有一对老夫妻,手拉着手认真在每一幅照片面前驻足,老爷子眼神不好,老伴就看 着图片说明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原来郑明勋和郑京和是亲兄妹啊,不看说明看 不明白啊。”老夫妻说,看这个展览完全是意外之喜,“真是长了很多知识啊!” 摄影者说 意外完成一次“抢救性记录” 作为本次展览“致敬大师”板块的主打照片,梅葆玖先生最后一次在长安大戏院亮相的 珍贵影像,出自北京晨报摄影记者史春阳之手。“这张照片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梅先 生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但背后却又蕴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深耕“梨园行”新闻 多年,史春阳眼中这张照片“最珍贵”,他告诉信报记者,拍这张照片非常意外,当时 梅先生在侧幕“把场”,直到谢幕他被请上台,大家才知道他来了现场,长安大戏院也 成为梅葆玖先生1951年初登首都剧场和最后谢幕的地方。 史春阳说,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所以同样的场景,透过不同的镜头也会展现出 不同的画面。“或许是因为我热爱京剧吧,我会用镜头记录我眼中的梨园行,完成一 场 殊的抢救性记录。” 策展者说 摄影记者拿出了“压箱底”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