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1.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技术创新管理-案例1

长虹技术核心能力提高:以电视机技术为例 80 年代中期以来, 长虹彩电在全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1993,11%;1994,17.1%;1995,22%;1996,27%;直至1997高达35%,取得全面成功。长虹成功的基础之一是电视机技术能力的增长。机芯设计是电视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机芯设计技术能力是电视机技术的高层次体现。因此,这里以机芯发展为主线,来讲述长虹电视机能力的发展。如下所示,长虹电视机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封闭条件下的自主研制。1974年,长虹厂保军转民。首先确定尝试的民用项目就是电视机。70年代,长虹厂自己研制生产出5个型号的黑白电视机和4个型号的彩色电视机。这种封闭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不但能力提高慢,而且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制。 第二阶段(80年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这一阶段以1979年10月,长虹与松下达成协议,为松下组装5000台14英寸彩电起步。1985年,长虹再度和松下合作,引进第二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蓝图是日本的,但松下和长虹合作完成了安装至投产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长虹彻底消化了松下的这条生产线。消化吸收之后,就开始仿制生产线。至1988年,长虹已仿制四条生产线。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生产技术的同时,长虹开始改进机芯,在引进的M11机芯的基础上, 模仿设计了TA机芯。 第三阶段(90年代初),合作设计,在合作中学习。90年代初,长虹作出上马大屏幕彩电的抉择。长虹选择东芝公司做为合作伙伴,派技术人员赶赴东芝研究本部合作设计大屏幕彩电机芯,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拿出了长虹29英寸大屏幕彩电的设计图纸。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巧妙提问来获取的知识,解决的技术难题不限于NC-2和NC-3,甚至连29英寸以后的一些技术问题都取得了进展。NC-3机芯的开发成功,把长虹人一步带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之上。   第四阶段(90年代中),自主设计。1995年,长虹公司采用荷兰飞利浦单片集成电路TDA8361/8362,研制开发成功TDA机芯,并用于生产大屏幕彩电机芯。这一阶段NC-6、CN-5、CN-7和A6机芯的成功开发,使第三代长虹产品在技术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一阶段的自主开发是在开放条件下,了解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种自主开发中的学习对自主技术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长虹技术能力逐步提高,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问题: 1、简述长虹电视机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 2、长虹电视机技术能力提升的动力? 3、长虹电视机称霸电视机行业的原因? 华北制药青霉素技术能力发展轨迹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从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抗生素一直是华北制药的主要产品,其销售额或产值占华北制药总值的80%以上,而青霉素是华北制药抗生素产品中产量最高、历史最悠久的产品。在抗生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青霉素技术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其近40年的技术发展路径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所以,以青霉素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例,来探讨华北制药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青霉素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菌种选育技术,另一个是工艺技术。技术提高的综合体现指标是青霉素发酵单位。根据华北制药青霉素菌种选育、工艺技术与发酵单位的发展状况,其技术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68)主要是消化吸收从前苏联引进的青霉素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改进和创新。通过引进和学习,以及投产之后在工作中摸索,华北制药基本上掌握了引进的技术。然后,华北制药就走向渐进创新之路。华药致力于建立自己的菌种谱系和选育高单位菌种。1963年,华北制药在选育种技术上有所创新,采用乙烯亚胺、紫外线和氮芥子气复合处理,获8-16-S(系N20-64)新菌种。除了选育种之外,就是逐步优化原有发酵工艺。经过近10年的时间,华药基本上把引进技术构架的潜力发展到了极至。从1958到1968年,青霉素发酵单位提高了近3倍, 青霉素和抗生素总产量提高了2倍之多。   第二阶段(1969-1976)基本维持已有技术水平,在菌种选育技术和发酵工艺方面均没有明显改进和突破。 第三阶段(1977-1984)没有明显改进和突破,菌种选育技术和发酵工艺基本维持原有水平。与上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这个阶段做出了一些努力,尤其是在菌种选育技术方面,因此,菌种选育出现一些恢复性增长。这一时期对科技工作的重新重视,为下一个阶段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1985-1990)经过自主创新,菌种选育技术和发酵工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力提高显著。菌种技术方面的突破是,主要是高产系列NCPC菌种的选育。与此同时,把微机控制这一高技术引入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