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玛蒂尔德的反转剧——《项链》说课课件.ppt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玛蒂尔德的反转剧——《项链》说课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玛蒂尔德的反转剧 ——《项链》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项链》这篇小说是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莫泊桑的代表作。而其于1884年发表至今仍被人广泛地阅读,成为经典名篇,正因为该文构思精巧,人物性格鲜明,蕴涵丰富,富有美感。教学本篇文章,要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设想和思考 这篇文章我设计了三个课时。 两个主导问题是: 1)这篇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结局,那么这个悲剧可能避免吗?(这是第一课时,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这个问题旨在通过情节的探讨,结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找到续写结局的根据。) 2)小说是作者某种思想的反映,莫泊桑想借《项链》这篇小说告诉读者什么?你又读出了什么?(主题分析,通过相关写作背景的介绍,并结合文本的相关段落来探讨主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第三个课时是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续写,并和学生进一步的讨论续写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品味莫泊桑式的结尾,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 2、初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以结尾入手,以情节为抓手,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 难点:在梳理情节的同时,探讨主人公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马蒂尔德的反转剧(激趣) 反转剧是韩国SBS电台播出的一种短剧形式。就像我们熟悉的《新婚夫妇绑架事件》、《我人生中的橡皮擦》等,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甚至看得人每次冒冷汗,不禁大叫:“为什么会这样?”但叫过之后,又觉得这样的结局是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的。《项链》这篇课文也是如此的精妙。现在,女主角玛蒂尔德已经出现,她到底怎么了?反转结局即将由你来揭开。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综艺节目入手,设置悬疑,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下文教学做好铺垫。 (二)由一条项链引发的(脉络) 快速阅读,抓住“项链”线索,理清发展脉络。 1、看图说故事,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 设计意图:?概括情节是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的第一 步,可以对文章写作的内容、条理层次、观点态度等进行 初步认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语段或整篇文 章进行总结、加工的能力。因为文章比较长,相比较于文字 图片更可以给我们职高生提供具体的形象感知,激发兴趣。 (三)谁来揭晓真相(探究) 教师引导深入探究情节安排的特点:这4个情节哪一个部分最震撼人心?这个悲剧可以避免吗? 在学生讨论这个中心问题时,还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 1、舞会能不能不去?(社会背景 个人性格) 2、项链能不能不借?(文化环境 个人性格) 3、项链能不能不丢?(偶然性 情节性) 4、项链丢失之后,她能不能立刻承认项链丢了?能不能不赔或赔假的项链?(个人性格) 5、赔了之后,玛蒂尔德能不能逃避、不干活?(性格的转变 ) 6、项链是假的,我们能发现伏笔?玛蒂尔德为什么发现不了?(个人性格) 设计意图:把主导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这么一篇较长的文章中找到切入口,就能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文本,对本问题进行讨论。而且这个问题主要分析作者的伏笔,并为之后对玛蒂尔德的人物特点分析奠定基础。这个问题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就解决了。 (四)原来如此(总结) 清代文学评论家毛宗岗说:“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弈者,下一闲著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就是已。” 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即人物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这是某种性格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设计意图:引用评论家和作家的经典言论,更加深刻理解本篇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也让学生明白情节的发展是与性格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更能使学生看到马蒂尔德性格丰富变化的过程,并为下堂课续写结局做好一点点的理论上的指导。 (五)作业设计 阅读《麦琪的礼物》,从结局出发,体会文章情节的精妙。结合人物性格,探讨结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设计意图:用一个类似文本,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欣赏构思的巧妙,注意高尔基所说的“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 四、教后反思 三个目标三堂课解决,每个目标是每节课的重点。 三个问题各有所指,问题讨论结束,文本也讨论清楚了。这个教学的亮点有二: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