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班主任兵法》读后感(二)
2010年《班主任兵法》读后感(二)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我读过之后,觉得许多做法操作性强,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使我很受启发.收获主要有两点.收获一:我认识到教育是一种艺术,必须用心研究.作者把兵法运用于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者,应该心里时刻想着教育本身,眼睛看到教育之外.我们有时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往往就事论事,就教育谈论教育,结果拘泥于死板的理论和教条,无法施展手脚.如果能跳出教育的小圈子,眼睛关注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自觉地把其他学科其他门类的思想或经验借鉴过来,就能触类旁通,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收获二:我认识到教育不是一种大面积的播种,而是个别的栽培.教育并不是像平原地区的玉米或水稻播种那样,面对整齐划一的田地,用机械化的方式撒种,秋后就可以收割.教育如同园艺师,面对一株株形态各异的花木,需要用心琢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习性,进而区别不同对象来修枝剪叶,灌溉施肥,使之成为美的化身来装点世界.书中的学生,脾气秉性习惯好恶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势必捉襟见肘,难以奏效.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的常识和自己的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展示了教育自身的丰富多彩的美丽.本书的简介中说:”作者将兵法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书的内容简介不知是不是作者自己撰写的,但它确实反映了作者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我有两点疑惑.关于师生关系.读过本书,我有一种感觉,书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简直是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班主任工作就是”管理”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班主任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挖空心思地去”对付”学生,运用兵法去战胜学生!班主任站在学生面前,像是警察与罪犯之间斗智斗勇,永远重复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这本身是不是教育的误区 作者在”自序”里说,他最忧虑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的学生看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怎么看我 他们还会像以前那样尊重我吗 “作者为什么忧虑 为什么不敢坦然面对学生 是否心虚 反正如果我是《顺水推舟》里的林巧,我能恨这个老师一辈子.如果文中的林巧是作者的女儿,这件事能否这样处理 教师在境界上应该远远高于学生,我认为.《礼记》说,”教学相长”,班主任和学生应该是共同提高的进步伙伴,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朋友.当作者回忆起这段教育经历时,他的感觉中有甜蜜的成分吗 关于教育目的.从这本书中,我感到作者运用兵法的最终目的是”管住”学生,或者是”杀一警百”镇住其余学生,使其不再捣乱不再犯错,只要学生在班主任面前服服帖帖,就是最大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效果” 作者所工作的单位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很难管教,能把一匹匹野马驯服实属不易,这一点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但是,作者没有想到,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是唤醒学生的内心,使其从心里产生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可是,我们非常遗憾地在第68页读到了这样的话:”我想继续看书,可是书上的字却一个也看不进去了.俊伟向我揭发别人的过错,想立功赎罪,我却一点没有取得突破之后的欣喜.相反,我却开始厌恶起自己来,我厌恶俊伟,我厌恶整个的事情.以往那种和俊伟斗智斗勇之后的快乐消失地一干二净,我的心头满是空虚.”学生似乎”改恶从善”了,教师却高兴不起来,是因为什么 因为缺乏斗争的快感,缺乏征服的欲望!作者是一位文革后出生的年轻人,为什么竟如此好斗 教师在与学生”交锋”过程中到底抱着怎样的目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我的这些想法是不是有些吹毛求疵的嫌疑,但我想,一本书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和探究,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了.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