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妙处类解答 妙处类解答步骤 一、翻译 二、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清新淡雅、色彩明丽、辞藻华丽)。 三、指明对全诗的作用。 (全诗的主题、景物描写的共同特征、诗人的情感等) * * * * * * 杜甫这首《白帝》诗,是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位于夔州东五里的白帝山上,汉末公孙述据蜀称帝时建造,下临大江,地势险要。诗人借对白帝城风雨的描写,隐喻了当时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的动乱,国家飘摇的处境,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首联写道:“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云出门”因为白帝城在山上,比云层高,故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白帝高踞于山头,登城望,只见云雾翻滚,从城内倾泻而出。低头俯瞰,城下暴雨急骤,有如翻盆倾泻。诗人在写“雨”时,用了“翻盆”,表现出倾盆暴雨。这两句表面写云和雨,实际突显白帝城之高。因为白帝高耸云端,云雾缭绕,暴雨到来时,才能出现人在云雾中,雨从双足落的奇观。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民歌中的复t沓手法,比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运用了复沓手法,突出了白帝城乌云密布和大雨倾盆的奇景。 颔联承接“雨翻盆”而来,作了具体描述。诗人写道:“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上句是说,白帝城的地势高,暴雨流入江中,江面狭窄,江水奔腾呼啸,有雷霆万钧之势,万马奔腾之状。上句的“斗”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声惊天动地的壮观情景。下句是说,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无光、阴霾蔽日,翠木苍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到处一片昏暗。这一联中,诗人把落脚点放在诗句的最后一字,突出了“雨翻盆”的景象。 颈联,笔锋一转,境界陡变,与急骤猛烈的风雨景色形成鲜明对照,描写了凄凉的景象。诗人写道:“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指作战的马。“归马”指从事耕作的马。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战的马不如耕田种地的马清闲和安逸,可是战争总不停息,这里原有千户人家,而如今却只有百家尚存。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眼前是一片荒芜.这情景怎不叫人触目惊心。可以说,景象如此凄凉悲惨,乡村如此荒芜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 首先,境界开阔 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其次,借景抒情 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汕头一模”第16题)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问: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评价赏析型题一般是评价前人对原作的评价,基本思路是结合提示语研读评价语,再对全诗解读后寻找评价语与评价诗句(或字词)的契合点。“缘情体物”中的“物”应是“细雨”“鱼”和“微风”“燕”,“出”与“斜”的欢欣与轻盈之自然之景,与作者优游闲适的心情吻合。 缘情体物: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 优游:悠闲游乐。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人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 (意思对即可)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的三四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全诗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