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皮亚杰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 皮亚杰理论 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心理 活动。 广义,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理推理等。 狭义,思维和记忆。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识主要解决的问题: 1.描述儿童的认识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2.说明或揭示儿童认识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第一节 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简介   瑞士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40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 60年代后,研究中心:儿童认知发展 最感兴趣的问题: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儿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把心理学称为发生认识论。 二、思维的起源 (一)唯心论:思维是先天的遗传,思维的水平差异是先天遗传素质不同,思维的发展乃是有机体自身成熟的结果。 (二)经验论:思维是对客体的知觉,从思维的内容来说,它来自客体,从形式上说,来自对客体的抽象。没有客体,就没有对客体的抽象,也就没有思维。 (三)相互作用论: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思维的结构 思维是一种结构,认识结构。 (一)思维的结构:在认识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思维的内容是动作的概念的,组织的结果是结构。 1.认识结构的最基本单元是格式。 2.格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的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最初的格式:条件反射,如吸手指 图式是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如面孔图示。 3.儿童的认识结构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 认识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 高级智慧则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观念以适应世界。 把握反射,抓住东西,起初这两种格式单独起作用。以后,他能抓住看见的东西,或者看着自己抓住的东西。 2.同化和顺应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为同化。    已有知识的应用,如把木块假象为一条船。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为顺应。   个体对特定的事物作出反应,改变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儿童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运动知识,使之适应他人的行为。 同化:外在刺激 适应 内在心理结构 顺应:内在心理结构 适应 外在刺激结构 3.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 有同化,必然有顺应。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个体处于永远与外界适应的状态,无须学习,也无从发展。 只有顺应,没有同化,个体就永远处于无法稳定下来适应环境的状态中。 同化与顺应平衡,认识提高。 同化占优势时,儿童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主观的歪曲事实,儿童假想游戏中可以看到,儿童往往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改变客观事物。 顺应占优势时,儿童完全按照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如模仿游戏。 同化与顺应平衡,就能最有效的适应世界。 第二节 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期(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期(0—2岁) (一)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儿童主要依靠动作来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的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分六个部分: 第一阶段(0—1月)反射练习阶段。 第二阶段(1—4.5月)习惯动作阶段。 第三阶段(4.5—9月)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 视觉与抓握动作协调,经常用手抓握周围的客体。 第四阶段(9—11、12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智慧动作出现。 儿童拉大人的手,把手指向他够不到的地方,要求大人为他拿东西。 第五阶段(11、12月—1.5岁)有目的的解决问题。 儿童拉动毯子,取毯子上的玩具。 第六阶段(1.5—2岁)感知动作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 除了运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解决问题外,开始在头脑里运用表象模仿别人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二)感知运动阶段在儿童认识上的成就: 客体永久性: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称为客体永久性。 1.儿童能将主体和客体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性 最初儿童分不清主体与客体,认为自己看见的东西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 知道当客体不在眼前时,仍然存在。标志他把主客体分化开来。 由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2.因果关系产生。最初的动作是无目的的,任意的,在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和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结果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 婴儿最初看到妈妈或玩具不在眼前时,不去寻找,他以为永远也找不回来。嚎淘大哭。 4个月,开始出现客体永久性的萌芽。 0—4个月,无视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