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低年级学生攻击行为处理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國小低年級學生攻擊行為處理之研究 民生國小 陳秋妤 行為問題為教師在班級經營中所面臨的一大考驗,學生所出現的行為非常多樣化,而其中以攻擊行為更是讓教師頭疼不已。攻擊行為是外顯性動作,易造成同儕間的語言或肢體衝突,對學生在生理與心靈層面皆有影響。學生出現行為問題並非一夕之間造成,平日學校生活中即可見端倪,如果可以提早積極的介入,瞭解學生的動機並處理之,就能免除個體將來所造成的傷害。 本研究為研究者教學所遇到的個案(林生),該生的問題行為在學校中已經嚴重的影響其人際關係,並造成同儕的困擾。研究者冀望透過行為問題的功能分析瞭解林生攻擊行為的原因,設法積極減少其行為問題,更積極的培養和增進良好的行為。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變標準設計其中的處理階段先跟個案林生訂立行為契約,彼此確定目標行為,再教導利用替代行為將攻擊行為取而代之,配合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策略;實驗處理階段的所欲減少目標行為次數,將依實際狀況調整標準,以增進個案的動機與成就感。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與林生的行為契約、替代行為與同儕的社會性增強之介入有良好的效果,找出學生行為問題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可以正確的導正學生的行為問題;但還需要家庭的支持與溝通,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學生從一入學,就必須學習同儕之間互動的模式,教師也必須教導其適當行為。低年級學生是行為教學的重點階段,良好的習慣應該養成,而不良行為則應消除,否則等其行為根深蒂固或旁人已有刻板印象,對其行為將較難處理。 學校裡學生和教師、同儕互動中,常常會有很多瑣碎的行為及事件發生,其中攻擊行為是讓教師疲於處理,嚴重影響教學品質及學生人際關係。現今社會因父母的子女數較少而較受到寵愛,有些也鮮少跟他人互動,以至於在行為動作或人際互動中常發生問題,攻擊行為就是如此,學生彼此之間的認知不一樣,而產生爭執和衝突。攻擊行為是屬於外顯行為,因此教師每日必須要處理不能忽略之,而家長也很在意其子女在校是否被同儕傷害。攻擊行為如能在低年級就介入使其導向正確的發洩管道,相信對個案有益,對周遭的人員都是有幫助的。 本研究的個案一再地出現攻擊行為,嚴重的影響班級的作息次序,個案本身也因其攻擊行為導致很多同儕的拒絕和偏見。因此為了減少個案之攻擊行為,擬根據個案的特質和需求,發展一套減少其攻擊行為的處理策略,期待其攻擊行為能完全消除,增進其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指的攻擊行為是指干擾到其他同學的行為,包括下列幾項:(1)隨意碰觸同學的物品;(2)碰撞同學不道歉並回手攻擊之;(3)推人;(4)打人;(5)在同學面前比手劃腳、做表情激怒同學;(6)亂說話激怒同學。 貳、文獻探討 攻擊(aggression)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卻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行為。不同的學者對攻擊行為的著眼點不一樣,有不同的定義,茲略舉幾位國內外學者的定義如下:Lochman&Lenhart認為「攻擊是故意朝向人們或物體的行為,且企圖去破壞或傷害這些目標物」;Baron認為「攻擊是直接朝向傷害目標的任何形式的行為,或是傷害有生命的個體而促使其逃避如此對待」。田秀蘭認為「只要是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均可稱為攻擊行為。而攻擊行為的判定,可由行為的結果及行為的動機兩方面來判定。前者包括身體上的傷害及心理上的傷痛;後者則只要有傷人的動機,均可視為攻擊行為」。王大廷認為「廣義而言,攻擊行為是指行為結果導致他人生理與心理傷害。狹義而言,則是指以暴力加諸於人,造成肉體或財物的傷害」(引自杜宜展,1998;林月先、蘇純瑩、吳裕益,2004;洪榮照、何東樨,1999)。 以下分別探討攻擊行為的相關面向及行為問題處理策略: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行為契約。 一、攻擊行為的原因 攻擊行為的成因極為複雜,綜合相關文獻得知攻擊行為的原因為個人及環境兩大因素(宋秋萍,1996;林月先等人,2004)。 (一)個人因素 1.生理因素或基因異常 腦部障礙或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衝動或是遺傳基因的影響。 2.低自我概念 低自我概念者對自己的特質與能力,比較缺乏自信,當他們面對挫折或與人衝突時,比較不能理性的面對問題,往往以攻擊別人來宣洩情緒。 3.認知因素 認知學派認為個體在社會訊息處理過程中的認知偏差與攻擊行為有關。兒童在面對衝突情境時,如較少注意相關的人際線索,喜歡將他人的行為歸因為具有敵意,有認為攻擊行為能有效解決問題,因此會採取攻擊行動。 4.社會能力缺陷 社會能力缺陷者缺乏察言觀色的能力,亦缺乏適當的表達方式,而以干擾行為與人互動,容易引發同學間的衝突。 (二)環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兒童第一個接觸的環境,與其人格的成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