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作曲家风格转变因素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响作曲家风格转变因素探析

影响作曲家风格转变因素探析   【摘 要】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既反映出作曲家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倾向,也反映出作曲家生活环境的时代特色。导致作曲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作曲家所处的风格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作曲家个人的内在需求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曲家;创作风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86-02 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风格转变的现象。影响作曲家风格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所处的风格环境因素,有所处的时代背景因素,也有作曲家内心渴望改变的自发需求。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转变因素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和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 一、风格环境因素 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变化,一方面和其自身不同时期的不同美学追求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所身处的各种风格环境有关。纵观整个20世纪的音乐潮流,流派纷呈、多元并存①: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音乐(20世纪2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微分音音乐(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噪音音乐(1913年后开始流行,1918年消失被其他音乐取代)、新民族主义音乐(20世纪前半叶)、新音色音乐(1945年后出现)、序列主义音乐(20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三潮流音乐(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作曲家舒勒首倡)、电子音乐(20世纪50年代产生)、偶然音乐(20世纪50年代之后兴起)、简约主义音乐(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于美国)、新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70年代)等,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勋伯格、韦伯恩、欣德米特、哈巴②、帕奇③、瓦雷兹、巴托克、艾夫斯、潘德列斯基、利盖蒂、梅西安、布列兹、塞蒙兹④、托恩、施托克豪森、谢菲尔、里塞、凯奇、赖利、莱奇、格拉斯、罗奇伯格、贝里奥等,各占鳌头、独领风骚;全音阶、无调性、十二音技法、整体序列技法、点描技法、返回巴赫、微分音技术、噪音技术、巴托克音阶、对称和弦、拱形结构、音簇和声、无声音乐、材料极简、引用拼贴、复风格、速度转换、音级集合配套等新的作曲技法也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20世纪的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加上作曲家的主动学习探索,使得作曲家在漫长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不太可能仅选择一种风格来进行创作。正如对罗奇伯格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几位作曲家,都进行了风格的多次转变。比如勋伯格先后经历晚期浪漫主义阶段(1897-1908年,作品号1-10号)、无调性阶段(1908-1922年,作品号11-22号)、十二音阶段(1923-1851年,作品号23-50号);斯特拉文斯基也经历了俄罗斯风格阶段(1920年以前)、新古典主义阶段(1920-1951年)、序列音乐阶段(1951-1971年);巴托克浪漫主义阶段(1889-1907年)、民间音乐风格阶段(1908-1924年)、新古典主义阶段(1926-1940年)、美国创作时期的民族特色阶段(1940-1945年);以及欣德米特的晚期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阶段(1918-1923年)、新古典主义阶段(1923-1933年)、以新古典为主的多重风格共存阶段(1934-1963年); 二、社会历史因素 作曲家创作风格多变,一方面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有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和社会动荡不安有关。以20世纪的社会发展为例,20世纪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包括勋伯格、贝尔格、梅西安、罗奇伯格、卡特等都被应征入伍。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给了这些作曲家强烈的冲击,也直接影响到这些作曲家日后创作风格的转变 以著名作曲家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为例,他早期的作品深受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影响,作品显得诗意缥缈,引人幽思。1928年,他创作了一部6分钟长度的管风琴作品《圣餐》,和声语言细腻朦胧,音乐形象精致幽深。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梅西安应征入伍。不善打仗的他跟随部队东征西战,随时要面临德军炮火猛烈的攻击。那些和他一起入伍的同伴一个一个地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而战场上那些随处可见的缺胳膊少腿的伤员也给他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他厌倦了德彪西那种无病呻吟式的印象主义风格,也受够了每天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军队节奏,这促使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为著名的就是诞生于他被俘期间的作品――《时间终结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这部作品被视为20世纪的经典名作,其最重要的创举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节奏。比如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钢琴弹奏的和弦采用了毫无节奏感的序列,而大提琴采用了相似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