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 第一节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8-1 分类: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按物相分五类); 液固相非催反应(按物相分五类). 8-2 特点: ①反应类型的多样性:类型不同,工艺流程不同,工程操作 参数不同,反应器不同。 ②固相物料的多样性:固相物料物性不同,对输送、供料、在反 应器中流动状况不同,并影响反应体系的宏观动力学行为。 ③反应器型式的多样性: ④固体颗粒的转化率高:不应使用固相返混严重的反应器,须采 用逆流接触设备→须兼备传热效率高、固体转化率良好的反应器。 对可逆放热气固相非催化反应,存在最佳温度问题。 ⑤气-固相非催化反应温度高; 8-3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器内过程:化学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问题); 传递过程(物理效应或宏观传递效应) 研究步骤: ①反应模型(主要模型:收缩未反应芯模型;整体反应 模型;有限厚度反应区模型;微粒模型;单孔模型;破裂芯 模型)。 ②用模拟方法——冷模试验研究两相流动行为,测验有 关数据,建立经验或半径验数学方程(模型过于简化,常与 实际不一致)。用逐级效大法。 ③热模试验研究反应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获取设计 参数,检验反应动力学和冷模试验结果。 第二节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模型 8-4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缩芯模型) 1、要点:反应只在固体颗粒内部产物与未反应固体的界 面上进行;反应表面由表及里不断向固体颗粒中心收缩,未 反应芯逐渐缩小。 8-4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缩芯模型) 2、两种情况: ①颗粒大小不变(反应过程中 有固相惰性物残留或有新的固相 产物生成),反应界面不断内移。 ――固体反应物无孔时或反应速 率很快、流体扩散非常慢时。) ②颗粒不断缩小――不生成固 体产物,无惰性物残留;产物仅 为流体。 8-4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缩芯模型) 对情况①:与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类似, 整个反应过程由5个步骤组成: a反应物外扩散过程 b反应物内扩散过程 c表面化学反应过程 d产物内扩散过程 e产物外扩散过程。(无流体产 物,仅有固相应物时:仅有a、b、c) 对情况②:仅有a、b、c三步。 第三节 粒径不变时缩芯模型的总体速率 8-8 宏观反应速率 对流固相非催化反应:A(f)+bB(s) →fF(f)+sS(s) 假设:等温球形颗粒;拟定态过程(反应界面不动的定 态过程;界面移动速度<<流体反应物扩散速率);对A 为 一级不可逆反应。 一、外扩散速率、内扩散速率、表面化学反应速率: 8-8 宏观反应速率 二、总体速率的一般计算式: 式(8-2)中 可由A的扩散过程的物料衡算导得: (8-7) 据加和法则:式(8-9) 8-8 宏观反应速率 三、未反应芯半径Rc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据(8-11) 和 *导得: (8-12) 联立(8-9)、(8-11)并积分: 8-8 宏观反应速率 四、固相反应物B的转化率XB与Rc的关系: 据XB定义: (8-13) 五、 的关系:将(8-13)带入(8-16): 可见,当颗粒完全反应时, 故 8-9 流体滞流膜扩散控制 A的浓度分布: 对不可逆反应, 注:由(8-21)知:若 强化总体速率措施: 。 8-10 固体产物层(或惰性残留物层)内扩散控制 *A的浓度分布: 对不可逆反应, Note:由(8-25)知:若 强化总体速率措施: 。 8-11 化学反应控制 A的浓度分布: 对不可逆反应, * * * Note:由(8-29)知:若 强化总体速率措施: 。 第四节 颗粒缩小时综芯模型的总体速率 A(f)+bB(s) →fF(f) 两个步骤:气膜扩散;外表面化学反应 由8-9得,球形颗粒: 8-12 流体滞流膜扩散控制 特点: ①扩散面积随颗粒缩小而缩小; ②外扩散传质系数因颗粒缩小也随之改变。 * * (8-36) 8-13 化学反应控制: 与颗粒大小不变时相同 (8-28)适用 8-14 宏观反应过程与控制阶段的判别: * 总体速率:颗粒不变(8-9);颗粒缩小(8-38) 8-14 宏观反应过程与控制阶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