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我的 (2).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排比、用典、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角度的变化、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衬托、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想象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 2、拟人 3、对偶 4、对比 5、夸张 6、用典 7、双关 8、互文 9、反问 10、设问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2、 “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13、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一)比喻 作用: 1.生动、形象的突出物的特征,具体可感。 2、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3.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问题:这首诗用哪些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参考答案 1.a比喻,b水面好像轻轻磨过的镜面一样,c形象生动地d表现水面的清澈平静。 e表达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2.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b “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是静态, “垂杨舞” “万点声”等是动态。本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c突出了d雨后池塘的平静。e表现作者雨后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②半落青天外,一水③中分白鹭洲。 总为④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许多凤凰飞集此山, 因而筑台称凤凰台。一说天宝年间,李白被逐出长安,到金陵游历时写下此诗。②三山: 山名,在南京市长江边。③一水:指秦淮河。 1、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本诗末句中 “愁”字的?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一步) “日”喻帝王,“浮云” 喻小人。 (第二步) 通过这种比喻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 (2)一个“愁”字, 既包含着遭贬的悲凉,又蕴藏着失意的幽愤。 (第一步) 表达皇帝受奸臣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的伤痛, 以及对“安史之乱”后, 唐朝局 势动荡的不安与担忧,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渴望得到重用一展抱负的情怀。 (第二步) (二)拟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二)拟人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将白鹤人格化,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合断魂”一词将粉蝶人格化,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三)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借代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