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科学技术史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技术史绪论概要

我们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不过是从比较多的无知状态到比较少的无知状态的过程。 ——恩格斯 我们在不断的逼近真理。 ——卡尔·波普尔 科学理论是历史性的、进化着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享受着真理的位置。久为传颂的是达尔文主义所经受的诘难以及对这些诘难所做的成功驳斥。 (2)科学的统一性 科学技术史还能使我们明白科学技术的每一门学科的发展是汇集了诸多方面成果、点点滴滴地积累之后才形成的。有时需要数十年、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艰苦探索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发现、发明或创造。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 从历史上看,它首先来自运动不灭原理 18世纪,能量守恒原理的最终确立有赖于许多领域里相关研究的出现: 首先是热与机械运动相互转换的研究。 美国物理学家本杰明·汤姆逊在德国从事炮膛钻孔实验时,发现只要不停地钻,几乎可以不停地放出热,这么多热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促使人们研究热量与做功之间的关系,并定量测定其转化系数,这一工作的最终完成,也就是能量守恒原理的正式确立。 第二方面是化学和生物学上的研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发现;此外,俄国化学家赫斯发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 第三是电学和磁学的研究。德国物理学家楞次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提出了焦耳-楞次定律,这一定律直接导向能量守恒定律的精确形式。 在提出或表述能量守恒原理的科学家行列中,有德国医生罗伯特·迈尔,他几乎是从哲学上明确地导出这个原理的;有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荷兹;有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他是在测量热功当量的过程中建立这一原理的……这么多人大致在同一时间里提出同一科学原理,真是科学史上罕见的事情。 “能量”概念提醒我们自然科学的统一性,提醒我们不要深陷在各门学科的技术细节中,而忘记了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人类建立一个关于外在世界的统一的整体图像。在学科分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们尤其需要这种统一的图像。 爱因斯坦曾对一群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当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科学技术史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社会功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3. 学习科技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 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1971美国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伯格在实验室中成功地用DNA连接酶把两种不同来源的DNA片断连接起来,组成了一种自然界原先没有的新基困。这标志着遗传工程的诞生。然而就在伯格的事业突飞猛进的时候,他毅然中止了自己的实验。 1974年他联合美国其他几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发出呼吁:要求在社会没有确立有效的安全对策之前,暂停某些DNA的重组实验。因为伯格深深地意识到,在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遗传工程将构成对人类生存的巨大的潜在威胁:它可以被利用来制造“基因武器”,其威力远远超过核武器;它也可以因为人类能够用此设计出新的生物而造成“生态爆炸”。正是出于对全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伯格才作出了这种选择。 科技发展的历史已表明,科学研究活动的学术价值与其社会应用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时是吻合的,但有时却是相互冲突的。我们这些即将从事科研工作的理工科学生应明白,科研工作固然应服从科学研究的法则,但更应服从社会价值的法则,他无权超脱对于每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均有着普遍约束力的道德上的责任与义务。 思考:科学的理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究竟为什么发展科学?要发展什么样的科学? 科学不只是一些方法上的、技巧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它既面对自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它也深入人性,在科学活动中弘扬诚实、合作,为追求真理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4.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教育功能 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有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霍尔顿(G. Holton)等人参加的“哈佛物理教学改革计划”,其成果是:1970出版的一套中学物理教材《改革物理学教程》(中译本名《中学物理教程》,共 12册,由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发表题为《普及科学——美国 2061计划》的总报告。报告建议,在教育中加入科学史内容,原因是:一、“离开了具体事例谈科学发展就会很空泛”;二、“一些科学进展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