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孟庄节操观比较论文
想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中指出庄子认为人之性要远远高于功名、利禄
等世俗的价值,他主张的理想的“我”的特点就是返归本然之性。庄子理想的行为方式是
超越利害的计较和有意的谋划,完全顺乎自然的一种方式。陈鼓应在《老庄新论》(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中认为庄子是用“出世”的精神入世,他扬弃现实社会中的世俗
价值,从功名、利禄中解脱出来,他的这种出世并不是舍弃这个世界,这就和宗教的离弃
此世有着本质的不同。相关的论文有郁建兴、王新华在《论庄子的人生哲学》(《浙江大学
学报》1994 年第4 期)中阐发了庄子的人生理想以及理想人格,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境界是天人合一,这种境界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无为和逍遥自由两个方面,这种境界所表
现的理想人格既有精神超越又有逃避现实这两种矛盾的品格。
一些论著也涉及到孟庄节操观的问题。如张岱年在《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89 年)第七章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中认为,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义
利对立起来,但不完全排斥利,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既不看重利,也不推崇义。又在
第十一章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中,对儒家和道家的修养方法和理想人格做了论述,认为虽
然不同学派有不同的修养方法,但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观点,“即以为提高思想觉悟、达
[5]
到人格完善,必须从事于修养。” 邵汉明在《儒道人生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年)
中对儒道的人生境界论、理想人格论、人生修养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从第三章和第五章分
别对庄子和孟子的人生哲学作了阐发,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是逍遥天放的,并从超越功利
的价值观、物我同一的境界说和人格说、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等方面概括庄子的人生哲学;
认为孟子的人生哲学是存心养气的,并从性善论、重义轻利、忧患意识与“大丈夫”、养
心与养气等方面概括孟子的人生哲学。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孟庄节操观的一些内容。
关于孟庄节操观的影响问题。朱义禄在《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中对圣人、君子、大丈夫等人格范型从伦理、哲学、政治、人生观等角度进行
分析,考察了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认为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一方面是靠人们
的自觉性,依此去做自认为正义的事,而这种自觉性是人们在对道和义把握后形成的,另
一方面要靠人们持久不懈的进行道德修养。邵汉明在《中国文化精神》(商务印书馆 2000
年)中将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力行意识、道德意
识,将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因性意识、无为意识、超越意识、批判意识。认为儒道
文化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现代民族精神的弘扬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吕锡琛在《道
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一书中剖析了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
处世之道、行为原则、价值取向等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分别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
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等
方面展开论述,这对我们认识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影响提供了帮助。
在硕博论文方面,进行孟庄比较的也为数不少,大体有张冬青的《孟庄思想异同考辨》
(汕头大学2003 年硕士论文),汪玉峰的《孟庄理想人格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2007
年硕士论文),左营营的《孟庄心论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 年硕士论文),范国华的《孟
2
庄心性论辨微》(湖南师范大学2009 年硕士论文),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山东大
学2006 年博士论文)。这些文章为本文进行孟庄节操观思想的比较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孟庄节操观的研究进行了积极和有价值的探索。但是,从研究的
成果上来看,侧重于对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节操观的研究,而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节
操观的重视略显不足,更欠缺对两者做深层次的宏观的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从孟庄节操观的基本内容、修养方法、异同比较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孟庄
节操观进行考察分析。通过对孟庄节操观的研究,可以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性和趋同性
有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儒道会通则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研究孟庄节操观不仅有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因素
的影响,社会道德呈现一定的滑坡趋势,如失信现象泛滥,价值观扭曲,人情冷漠等等。
这些社会道德的缺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吸
收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