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都姓先祖运动的年代与栖息地.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都姓先祖运动的年代与栖息地

都姓先祖活动的年代与栖息地 ? ??? 牟平“都”姓的祖先是元初大蒙古国派驻镇守宁海州等处(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都达鲁花赤——必里海。(达鲁花赤,大蒙古国的官职名,是元统治者派驻地方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此官职于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由蒙古人担任,蒙古人出缺,由色目人担任,并具有世袭特权。“都”是总的意思,都达鲁花赤,官职高于达鲁花赤,兼管几个州府。) ??? 公元十二世纪,我国北方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向中原挺进。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元史·兵志》中记载,“探马赤军平金后随处镇守。” ??? 牟平“都”姓始祖必里海,即《元史·兵志》中记载的五部探马赤军帅不里海拔都儿。灭金后,探马赤军分镇中原,不里海拔都儿以军功授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镇守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所赐食邑五户丝户在德州等处,世祖中统元年卒于宁海,子孙世袭其职。 ??? 此说有明确文献依据。 ??? 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宁海州志》卷11:“必里海,海当元初,以功历迁至都达鲁花赤,兼管宁海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中统元年,海死,子孙袭其职,遂占籍牟平。焦志云,至今存姓曰都,是其后也。”“抄儿,牟平人,海之子,袭本州达鲁花赤职”。“不老赤,牟平人,海之孙,袭本州达鲁花赤职。焦志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这里所说的焦志,即明朝嘉靖年间,宁海州同知焦希程所修《宁海州志》(详见《牟平县志》卷6《焦希程传》)。 ??? 据焦希程撰《宁海州志》(明嘉清年间刻本)卷下“官守”部分记载:“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1260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子孙存姓曰‘都’。” ??? 清修《登州府志》、民国修《牟平县志》,均有相同记载。 ??? 民国年间,在牟平县城南范园保存一通元宪宗八年(1258年)所立玄都观碑,碑文落款处有“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字样(〈牟平县志〉卷9〈金石志〉)。《宁海州志》记必里海死于中统元年(1260年),证明立碑时必里海还在职,碑立后二年方逝。 ??? 元刘忠墓碑:“刘公讳忠字孝卿,幼读传书,长习吏事。大德元年(1297年),有本州达鲁花赤不老赤口次刘忠其德,举充文、牟两县请奉司吏”?(〈牟平县志〉卷9〈金石志〉)。这与焦志所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相吻合。 ??? 牟平北头村“都氏家祠”的《都氏族谱》记载:“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必里海公卒,讳抄儿公袭,抄儿公袭卒,讳不老赤公袭。嗣后皇元鼎革,隐居于乡。明太祖存先代之后,赐姓曰都。” ???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金元朝时期,蒙古族人必里海及其子孙,以“都达鲁花赤”、“达鲁花赤”为官职,占籍牟平。元明变革之际,其后裔避乱隐居于宁海之东鄙,即今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明初改汉姓为“都”。 ? ??? 以上所考,对照目前关于“石塔墓”的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石塔墓”的建立年代与都达鲁花赤必里海镇守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的时间是一致的。 ??? ——“石塔墓”的坟葬风俗与汉人迥异,显然是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 ??? ——“石塔墓”的式样,极似武士的兜鍪,在元上都文化中随处可见。 ??? ——“石塔墓” 规模大、级别高的当属牟平区庙沟村南的快活岭墓群。这与元朝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地方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必里海及其祖孙占籍牟平,十分吻合。 ??? ——元明变革之际,必里海其后裔避乱隐居于今牟平姜格庄镇北头村。而1992年在北头村北的临海沙岭上发现的“石塔墓”,又是胶东发现最富有特色的石塔墓群。这难道仅是巧合吗? ??? ——在北头村以及附近村庄,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安葬世俗,即在圹前方挖一小方孔,内置中实五谷的“五谷囤”和“长明灯”碗各一。这种随葬物品的世俗与“石塔墓”的随葬风俗又有惊人的相似。 ??? 可惜的是,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碑文予以佐证。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