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陋室铭
刘禹锡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课 时间:月 日
执笔:齐学华 审核:初二语文教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生字、生词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2)准确划分句子的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骈句”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达到当堂成诵。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4)学习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情感目标:(1)学习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热爱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2.理解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生词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题与作者简介:
(一)解题:结合注释让学生自学“铭”与“陋室”的含义,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警戒、激励自己的话。
2. 课题的含义:陋室:简陋的屋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世称“刘宾客”。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著有《刘梦得文集》。
四、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诸葛庐
六、熟读课文,同桌试着串译全文。
七、当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体会类比的作用。
3.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一、课前回顾
1.提问作者及文学常识。 2.检查生字及背诵。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指读全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二)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三)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1.重点词语: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鸿儒白丁)调素琴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陋室”为什么“不陋”?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4.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五、深入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2.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
3.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教师小结: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