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声的世界》(巩固版)
一、选择题: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2.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 D.用超声波清洗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6.在进入南京市区中山门的附近有一段高架公路,其中居民区附近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 ~ 4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拦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污染
7.你留心观察过大剧场四周的墙壁吗?会发现它总是修的凹凸不平,关于设计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增强声音的立体效果 B.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 D. 为了减小噪声
8.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10.如图1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C. 声波具有能量 D.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12. 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作为声源的物体是:
A. 手指 B. 琴弦 C. 空气 D. 弦柱
13.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弱这一噪声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棉毯挂在窗上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动
14.花儿乐队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传播方向
15.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指没有改变
A.音响 B.响度 C.音色 D.方言、土语
二、填空题:
图2 图3
4.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3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这哨声是由管内的 振动而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5.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 5s 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m .
6. “神舟六号”在太空中,航天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如果在飞船外共同作业时,他们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______ (选填“快”或“慢”);
7.童话故事中的狼为了想吃掉小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小兔子却回答说:“不开,不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