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消走泄法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思路.pdf

分消走泄法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思路.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消走泄法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思路

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思路 刘 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一、分消走泄法的出处、源流、概念、适应症 “分消走泄法”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他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 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少阳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 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文中所说的三焦,为手少 阳三焦,是阳气与水液通行的通道,主宰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湿邪侵袭人体,久积于气分,未按 卫→气→营→血的顺序传变,而是留滞于三焦气分,就像伤寒之中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胆经 枢机不利,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症,需要和 解表里,清泄少阳,使用小柴胡汤治疗;而气分病的湿邪如果留恋三焦,阻遏气机,出现寒热起伏, 胸满腹胀,溲短,舌苔腻等症,就运用宣上、畅中、渗下的方法,使湿热之邪分别从上焦、中焦、 下焦不同道路驱离开人体。如杏仁之宣降肺气,厚朴之燥湿行气,茯苓之健脾渗湿。或者用温胆汤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湿邪从中、下焦而出,此谓“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是治疗三焦气分 湿热证的常用方法,属和解法之一。 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解除肝脾之郁,这叫“调和肝脾”;如果胃肠阻滞,气机不通,则需要调和胃肠;手少阳三焦湿热阻 滞,则需要用分消走泄法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分别从上中下三条通路排出。 和解表里法常用方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小柴胡 汤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又能疏利气机,解除郁滞,使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得以疏 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郁热,而且降泄,制其柴胡之升散,为臣药。佐以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健脾补气,使中气健旺,抗邪内进。炙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为使 药。诸药共奏和解少阳、调和胃气之功。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为小 柴胡汤加大黄、枳实以泻阳明热结,配以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去人参、炙甘草等健脾补气、滋腻碍 胃之品而成,是小柴胡汤的变方,仍以和解少阳胆经为主。 分消走泄法常用方药:温胆汤、三仁汤、蒿芩清胆汤等。叶天士在《温热论》第7条说:“…… 邪留三焦……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吴鞠通 在《温病条辨》中,对三焦湿热病的治疗,采取分消走泄之法治疗,典型方剂三仁汤中以三仁为君, 开上、畅中、渗下,通利三焦气机。竹叶辅助杏仁宣肺气以开上;半夏、厚朴辅助白蔻仁辛开苦降、 燥湿行气以畅中;滑石辅助薏苡仁淡渗利湿以渗下。与叶天士所说“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近时杏、 朴、苓等类”殊途同归。清代何秀山说:“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 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所以,治疗肝 胆湿热一要三焦同治,采取分消走泄之法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随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 走;二要宣畅气机,使三焦气机通畅,邪有出路。 三、分消走泄法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传染性疾病,是具有传染性强,变化迅速,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温疫”范 畴,也是“温病”之一。温疫主要包括外感热病中发病急、传变快、传染性强的疾病,即现代医学 中所说的传染病。传染病有一部分是湿热病毒侵袭人体,常表现为湿热弥漫上、中、下三焦,无处 不在,或停留于上焦,表现为神识昏蒙,头重如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或停留于中焦,出现 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之证,表现为纳差、呕恶、厌油腻、口干口苦或口粘等;或停留于下焦,出现 小便黄赤、大便稀溏,黏滞不爽等症状。治疗须宣上、畅中、渗下,以便湿热分别从上、中、下三 焦而驱。 譬如急性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可引起黄疸,在沈金鳌著《沈氏遵生书·黄疸》中指出:“又有天行 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素问·刺热篇》日:“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 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干金要方》中说: “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发黄。”《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病毒性肝炎多由于外 感湿热疫毒,缠绵难去,胶着停留而致。多为湿热充斥三焦,熏蒸肝

文档评论(0)

ytuozhuange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