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犹之间感人故事谁来继续讲述
中犹之间感人故事谁来继续讲述 2016年年末,去了趟以色列,是为参加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和闪亮文化传播公司(Shinework Media)共同发起的《犹太人在近代中国》大型历史图片展开幕礼。这个展览是我和国内著名学者、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近30年交情的写照。30年来,我们的友谊始终凝聚在一件事上: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向犹太民族伸手相助的动人事迹,用民间和人文交流的办法促进中国和以色列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为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争取在美国犹太人群体的支持
犹太人最早在公元8世纪前后就进入中国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同?r,无私接纳、救助了数万被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拒绝入境的欧洲犹太难民,成为历史佳话,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之间的珍贵友谊。让更多人了解它、记住它、流传它,是和平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人道的需要
潘光专注学问,我侧重传播,我们的这项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汪道涵先生的鼎立支持和悉心指导,直到2005年他老人家去世都没有停止过。我们最大的一个成果便是策划了《犹太人在近代中国》图片展,使用的图片多由犹太难民家庭捐赠,真实再现了近代特别是二战期间受迫害犹太人辗转来华的经历。我们把展览办到了洛杉矶、旧金山,在当地引起轰动,美国犹太人面对珍贵历史影像拭泪的场景一次次撞入眼帘
2008年主持洛杉矶展览开幕活动的是前外交部副部长、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他后来对我说,从事外交工作半个多世纪,只有那次洛杉矶之行“自始至终面对的都是感激和尊敬的目光”
2016年12月2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犹太人在近代中国》图片展走进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巴伊兰大学拉马特甘校区的莱斯利与苏珊纳米技术馆开幕,巴大校长丹尼尔斯考维茨拉比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前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共同剪彩。中国驻以使馆临时代办蔡蔚鸣致辞指出,二战期间犹太人和中国人惨遭法西斯屠杀,人类的这段历史应该永远被铭记,更要以这段历史记忆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蔡代办还宣布该展览拉开纪念中以建交25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展览的以方主办机构巴尔伊兰大学副校长阿里“以色列和中国在25年前建交,但在今天之前从来没有举办过如此规模的展览”。美国犹太人委员会驻以办事处主任莱博维琪致辞说,美国犹太人深刻理解中美、中以关系的重要性,愿为中犹人民友好和中以、中美关系发展付出更多努力。著名国际犹太人组织西蒙2015年第16期曾发表对他的专访)与隶属该中心的宽容博物馆馆长丽碧……
在以停留期间,专门前往耶路撒冷参观了大屠杀纪念馆和哭墙、大卫城,听《金色的耶路撒冷》那首歌反复唱:“我坐在高墙下一遍遍缅想,重寻那远去的时光;哭墙下的泪水至今从未干过,摇曳的烛光下有受难者的脸庞”;“愿和平不再只是奢望,你不再悲伤……”听这歌声,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心灵是相通的,记忆是传承的,历史上相似的苦难和相互伸出的援手比共同利益更能撑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持久关系,中国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抓住“人心工程”这个纽带,而我们今天所做的连通人类基本价值的点滴工作,正是筑就未来“美好之城”的?g土
令我伤心的是,此次展览赞助者之一、20世纪初曾活跃在上海滩的巴格达犹太家族的著名慈善家奈姆101岁高龄在伦敦家中去世,以他名字命名的巴伊兰大学丹古尔中心正是此次展览的以方承办机构。他的去世也使我想起在闪亮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天堂的记忆》中出镜的那些犹太老者
我参加过三次犹太难民重返中国的团聚活动,一次在哈尔滨,两次在上海,参加者们把这项活动称作“集体回归”。2006年的上海聚会是潘光教授组织的,我们闪亮公司派记者做了采访,以之为素材制作了纪录片《天堂的记忆》,内容便是年迈的犹太难民对当年上海生活的追忆。他们最终带着没有讲完的故事在过去十年间纷纷离世,2006年的上海聚会终成“集体回归”的绝响
由此我们必须思考,感人的故事谁来继续讲述。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