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第二节.pptVIP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第二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舒婷(1952——)厦门鼓浪屿人。由于50年代中期父亲被下放,舒婷在外祖母家长大。由于文革,她全部正规教育在初中二年级结束了。1969年,17岁的舒婷“上山下乡”插队到闽西山区。 1972年20岁的舒婷以姨妈继女的身份回城。在家待业整三年,做过多种临时工。闲置在家的寂寞里,她反倒获得一种洞悉人世的阅力和眼光。开始了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东西,为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 1979年4月《诗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舒婷开始为诗坛所注意。舒婷的诗后结集为《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其中舒婷21首),和《会唱歌的鸢尾花》(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舒婷8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散文,她的散文有拂之不去的那段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舒婷从1971年发表《致杭城》到现在,前后延续三十余年,是我们福建当代文坛上一颗永不落的星星,今年(2006年)当选为福建省文联主席。 (一)觉醒:《致橡树》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二)叛逆:《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三)感悟:《惠安女子》则体现了诗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张辛欣1953出生于南京。13岁被卷入“文革”,1969年在“闹革命”中初中毕业,时年16岁,报名到黑龙江军垦农场当农工。1979年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张辛欣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行事方式的女性。开朗直率,谈吐热情,口才极好,好说话、爱论争,是个容易遭人侧目的女性。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由于发表了《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作品而蜚声文坛,同时也被卷入社会思潮的漩涡中心,成为最有争议的一位作家。 张辛欣以《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开始焦灼、迷惘的“女性发问”,以《在同一地平线上》作出了清醒而沉痛的回答:女性“不变的爱的本能”与“保持自我”独立之间,是命中注定的难以取舍的“挣扎”。接着总结性地回顾了这种种“挣扎”并作出某种趋向性结论:自我对事业的追求才是女性《最后的停泊地》。 张辛欣以《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反省种种“挣扎”的痛苦源于对“梦”的美丽却显幼稚的“追寻”,认识到“梦”与“爱”之虚幻,开始投入切实的现实生活,从对女性个体生存的深切关注,而转向结结实实的凡俗人生,写出了让人欣喜也让人疑虑的大型纪实文学《北京人》、《回老家》及《疯狂的君子兰》从而把自己推入批评的旋涡,以至后来只在异国他乡干着她的本行而远远地将自己与“文学”隔离开来。这一人生经历深深地浸透了当代中国女性群体解放的酸甜苦辣。 (一)、《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可以说,这是一篇由于女性叙事者源于回归“女性化”上的认识与欲望的迷乱,而造成在叙事视点上充满矛盾的女性文本。这些矛盾实际上是肌理互渗,相互牵绊错综复杂的一个硬币的两面:之一:叙事者把男女主角安置在一个可以对话或者是较量的位置上,最终却又让他们处于无法沟通的错过的位置。之二:叙事者让男女主人公由于追求、要强、自信而发生心灵上的碰撞,即在抽象的“人”的品质层面上互相打动,而在男性、女性的性别层面上出现裂痕。最大的矛盾就在这里:他们因坚持人的追求和价值而相遇相知,也正因为坚持人的尊严和独立而相互失去。 (二)、《在同一地平线上》实质上延续了“我在哪儿失去了你”的问题,主人公是一个在婚姻和爱情生活中得而复失的女性。这个女性同样也有不屈不挠的进取心,还有一份对自己与男性处于“同一地平线上”的生存处境的清醒和透彻。《在同一地平线上》几乎可看作《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中那个“她”梦想成真后的生活体验。 (三)、《最后的停泊地》描写了一连串爱情的迷航,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爱河中的迷航之后,女主人公突然“心理一片透明”。她终于宿命地预感到:她的爱情之舟在现实中不可能找到停泊地,她的“最后的停泊地”只能是在舞台“这个哭哭笑笑、生离死别、虚幻而又真实的港湾中间”。这篇小说浸淫着彻骨的绝望,表达了作家对爱情的一种不自觉的彻悟:爱并不在某个“最后的停泊地”中,也许就在一次次寻找,一次次获得与失落之中。所以,在彻骨的绝望之中,也有一种彻骨的平静和清凉。 *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