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诗.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国十七年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 2009年9月 第二节 建国十七年诗歌 一、建国十七年诗歌发展概况 二、建国十七年诗歌个案分析 一、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期的颂歌(1949—1956): 从新华颂到建设者之歌到生活的赞歌; 基调高昂,形象绚丽,情绪欢悦,创作思维和主题风格狭窄、单一 (二)双百方针与诗坛的短暂繁荣(1956—1957上): 诗风从热烈走向深沉,从欢呼走向思索。 (三)大跃进民歌(1958): 左倾思潮的表现,大跃进的产物;图解政策和政治口号;虚空幻想与空喊 (四)生活赞美诗(50年代末—60年代初): 虽取材现实生活细节、自然景观,但多有粉饰现实 (五)政治抒情诗(50年代末—1963—文革): 1、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精神,高昂的格调; 2、“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 3、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4、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节奏分明、声韵铿锵,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和鼓动性。 (一)建国初期的颂歌 “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 (严阵《钟声》) 新的时代气象使诗人们异口同声地唱起了欢快热情的颂歌。尽管处境不同、心情不同、歌唱的动因不同,但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加入或卷入了这一颂歌浪潮。共和国初期的诗坛上呈现了空前的一致性,颂歌成为压倒一切、淹没一切的声音。(此状况一直维持到1956年)颂歌的兴起,并迅速成为诗歌创作的巨大的主导性的潮流,是这一阶段诗歌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所有诗人的歌唱,汇成了一曲光明颂。此间,颂歌的基本主题经历了一个从新华颂到建设者之歌到生活的赞歌的演进和扩展过程。 颂歌,其基调是高昂的,形象是绚丽的,情绪是欢悦的,起点是积极的,终点是胜利的,挫折只能是暂时的,阴影只能是微小的。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新的美学规范,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潮流,是必然的。 郭沫若《新华颂》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 艾青《国旗》 美丽的旗/庄严的旗/革命的旗/团结的旗 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 我们爱五星红旗/像爱自己的心/没有了心/就没有了生命 我们守卫它/它是我们的尊严/我们跟随它/它引我们前进 革命的旗/团结的旗/旗到哪里/哪里就胜利 阅读: 李季《致北京》(1953年) 到 远 方 去 邵燕祥    收拾停当我的行装,/ 马上要登程去远方。/ 心爱的同志送我/ 告别天安门广场。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 还没有铁路的影子。/ 在我将去的矿井,/ 还只是一片荒凉。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 在遥远的荒山僻壤,/ 将要涌起建设的喧声。 那声音将要传到北京,/ 跟这里的声音呼应。/ 广场上英雄碑正在兴建啊,/琢打石块,像清脆的鸟鸣。 心爱的同志,你想起了什么?/ 哦,你想起了刘胡兰。/ 如果刘胡兰活到今天,/ 她跟你正是同年。      你要唱她没唱完的歌,/ 你要走她没走完的路程。/ 我爱的正是你的雄心 / 虽然我也爱你的童心。       让人们把我们叫做 / 母亲的最好的儿女,/ 在英雄辈出的祖国,/ 我们是年轻的接力人。    我们惯于踏上征途,/ 就像骑兵跨上征鞍,/青年团员走在长征的路上,/几千里路程算得甚么遥远。       我将在河西走廊送走除夕,/我将在戈壁荒滩迎来新年,/不管甚么时候,只要想起你,/ 就更要把艰巨的任务担在双肩。       记住,我们要坚守誓言:/ 谁也不许落后于时间!/那时我们在北京重逢,/或者在远方的工地再见!        1952年11月23日 颂,回避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停留于辉煌的表面和胜利的结局,把一切表现得尽善尽美,成为表面化的轻浮的颂歌。并削弱了诗歌的美刺相结合的功能,导致诗歌创作思维和主题风格的狭窄、单一。 诗坛上,没有低沉的调子,没有温柔缱绻的轻歌漫唱,也没有对个人命运的吟哦与惋叹,甚至没有关于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讴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比较单一。但当时没有人感觉到缺少什么,因为时代的最响亮的音符已压倒一切,完全占据了人们的精神空间。 (二)双百方针与诗坛的短暂繁荣(1956—1957上) 诗坛风格悄悄改观。诗风从热烈走向深沉,从欢呼走向思索。 诗风变化的动因: 客观,外部环境:“双百”方针。主观,心理动因:对诗坛题材的狭窄、风格的单一,不满,要求拓宽诗歌发展的道路,其中情形如下: 1、来自解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