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五大盲点梅河五中佟海燕2015.docVIP

文言文翻译的五大盲点梅河五中佟海燕201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五大盲点 [ 2006-3-14 20:46:00 | By: 信兆华 ] 0 推荐文言文翻译的五大盲点 准确翻译文言文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必考题型,然而不少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存在盲点,主要表现在: 一、 不了解修辞现象 ①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成:太阳神已经驾车出发了,他还直挺挺地躺着愁个没完。 ②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译成:金属在磨刀石上磨锋利。 透视:以上的几句译文都属于不了解修辞现象而导致误译。 ① 句中引用了古代的神话传说:每天早晨,太阳神坐上由六条龙拉着的车子从住地汤谷出发,直到蒙谷才休息。这里的“东曦既驾”是用典,可译为“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②句中的“金”为借代,代“代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此句应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锋利”。 二、 不清楚古今变化 ①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译成:秦家有位品质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罗敷。 ②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成:老百姓都有认为大王是喜爱的。 ③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透视:以上几句的译文是由于不了解文言实词的古今变化所导致的误译,犯了以今释古的毛病。①句中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美丽,今义指事物具有美好的性质。此句应译为“秦家的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罗敷”。②句中的“爱”是词义缩小,在古代可表示“舍不得、吝惜、喜爱”之意,今义只表示“喜爱”的意思,此句应译为“老百姓都认为是大王舍不得”③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三、 不熟悉句式特点 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成: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②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译成:找到两块石头放在潭边。 ③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译成:“他的孝顺恭谨得到传扬,在他的族人中,他的信用道义得到彰显, 在他的朋友中。” 透视:在古汉语里,特殊句式较多,如不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特点,翻译就就极易误入歧途。以上几句的译文就属于这种情况。①句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前,应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②句为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前,应译为“在潭边找到了两块石头”。③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四、 不懂得文化常识 ①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译成:鄙贱之人凭着卑微下贱的身份,担任保卫东宫的任务。 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成:壬戌年秋天,七月已经望来了。(1 ③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 年全国高考Ⅱ) 译成:要用棺椁大夫的礼制安葬它。 透视:以上几句都涉及考查文化常识。由于不懂得文化常识,翻译闹出了笑话。①句中的“东宫”是指太子所住的地方,用以借指太子。此句应译为“……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②句中的“既望”,指“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此句应译为“壬戌年秋天 ,七月十六日。”③句中的“棺椁”是古代的丧葬制度,应译为“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在文言文中,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五、 不联系具体语境 ①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 译成: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转墨就不能保全了。 ②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 译成:国君厌恶听到臣下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娈为忠诚。 ③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透视:孤立地看,以上两面三刀句的译文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做到了字字落实;但联系具体语境,把文句放在整篇中去理解,问题就出来了。①句从上下文看,田单实施反间计,目的是要除去乐毅,而译文恰恰突出了乐毅的作用,明显与语境抵悟。从上下文看,原保存中的“他”,是“其他的”、“别的”之意,“将”是名词“将领”。此保存应译为“只怕其他将领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②句中的“其”根据上下文意很明显是指君王自己,不是指“臣下”,此句应译为“君王愿意听到自己的过错……”。在③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文言文的翻译应掌握“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