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视野下地怪诞世界—试析《我地堂叔,莫利纳上校》.PDFVIP

狂欢视野下地怪诞世界—试析《我地堂叔,莫利纳上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语文研究 2013 年第2 辑;总第7 辑 外国文学研究 狂欢视野下的怪诞世界 —试析《我的堂叔,莫利纳上校》 河南大学  陈辉 摘要:霍桑在《我的堂叔,莫利纳上校》中借用了典型的狂欢场景,再现了狂欢世界中 的怪诞形象,但透过狂欢的群体构成和阴郁的人物色调,可以窥见他对狂欢节的否定态度, 这与巴赫金对狂欢节精神的拔高有着本质区别。小说摒弃了狂欢精神的应有之意,借狂欢 节形式突显了一个怪诞的异己世界,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心灵之旅。显然,霍桑站在自己 的历史社会语境中,赋予了狂欢化特定的含义。 关键词:狂欢场景;怪诞形象;狂欢精神;异己世界;孤独的心灵 作者简介: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电子邮箱:mk86@163.com 1 引言 My Kinsman, Major Molineux 《我的堂叔,莫利纳上校》( ,1832 )是美国小说 家纳撒尼尔·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 1864 )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 设定在独立战争前夕的殖民地时期,讲述了乡下小伙子罗宾进城寻找亲戚莫利 纳上校,却屡次受挫的经历。小说中印第安人装扮的狂人怪物,喧嚣的乐器声, 游行队伍的哄笑声,上校被插上羽毛、涂上柏油受辱,罗宾的傻子形象等营造了 典型的狂欢场面。事实上,霍桑着迷于新英格兰历史和旧有习俗、典故的书写, The May-Pole of Merry 在不少作品中都涉及狂欢场景,如《欢乐山的五月柱》( Mount The Marble Faun ,1836 )、《牧神雕像》( ,1860 ),而《我的堂叔,莫利纳上 校》中的狂欢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尤为关键。对本篇小说中狂欢场景的阐释主要 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作为美国民族独立的隐喻①,即肯定小说中狂欢化代表的 颠覆性力量,认为上校作为英国殖民官员,对他的羞辱和驱逐,象征着民众对上 级、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权威的反抗,二、嬉闹的众人轻佻、没有节制,沉溺于 异教徒式的世俗享乐,但虚幻的欢乐终将被严峻的现实取代,灾难和死亡会接踵 · · 128 狂欢视野下的怪诞世界—试析 《我的堂叔,莫利纳上校》 而来(Yates, 1955 );三,将文本置于霍桑身处的19 世纪的历史语境中,认为故 事虽然设定在遥远的18 世纪,狂欢场景中的暴乱却影射了19 世纪内战前美国 人的焦虑,即对国家分裂、民主、群众暴乱的恐惧 (Alkana,2007 )。显然,第一种 阐释受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影响,将狂欢化视作理想的、积极的民主力量的 表现,第二种阐释认为受清教主义重责任、轻娱乐的思想影响,作者势必会对“异 教徒”的狂欢持否定态度。第三种阐释则是着眼于挖掘作者所处历史时期的集 体意识,与第一类一样是一种政治隐喻。这几种阐释各有侧重,对加深文本的理 解和拓宽读者的视野,具有启示意义,但它们偏重对狂欢化意义的追寻,缺少对 狂欢化具体形式和内容的分析,有判断先行的嫌疑,或仅仅止步于对莫利纳上校 作为“替罪王”的脱冕和对游行队伍首领作为“暴动王”的指认(尚晓进,2012: 94 )。本文将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具体分析霍桑在《我的堂叔,莫利纳上校》 中对狂欢化形式的借用和偏离,以及这种偏离对于小说主题的意义。 2 狂欢的群体构成 作为对苏联专制意识形态的反拨,巴赫金的诗学理论,如对话理论、狂欢化 诗学,无一不显示出强烈的民主性和社会性。狂欢化诗学,暗含其对话理论的 精神,实际上通过对狂欢节这种民间节日的颂扬,强调不同阶级的对话,尤其是 平民与官方的交流,以对抗现有权力和真理的专制。因此,巴赫金对全民性的 狂欢,对平民在狂欢节中展露的颠覆性力量持积极的肯定态度。相比之下,霍 桑对狂欢节的态度要暧昧、消极得多。叶茨(Yates

文档评论(0)

133****00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