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使用教材: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
第15章中国
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中国古代为什么只有官方内部的系统新闻传播?
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特点。马克思:在中国,“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皇帝和官吏之间的联系,是“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惟一的精神联系。”(《马恩全集》9卷110页)
对比:古罗马帝国持续数百年的公开展示的《每日纪闻》
中国古代重视精神灌输远远超过了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的沟通。 ;《大学》强调“新”的内涵;孔子(公元前6世纪)对新的要求: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篇)
“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
“温故而知新”。(为政篇)
《论语》共492章,有关于传播的字的情况:
言,69章中出现115次;学,43章中出现61次;闻、见,76章中分别出现57、71次;知,72章中出现111次,需要知道的共18项,知礼、知天命等等。;《圣经》中出现的“新闻”一词恩格斯引证,说明现在的市民喜欢看报纸,与近2千年前圣经记载的事情同类;恩格斯记载的19世纪40年代德国柏林市民的活动:“他们不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就到你们的咖啡馆和糕点铺随便看看吧,新雅典人是怎样忙于看报纸,而圣经却搁在家里,积满灰尘,无人翻阅。听听他们见面时的相互寒暄吧:‘有什么新闻吗?’‘没有什么新闻吗?’如此而已。他们总是需要新闻,需要前所未有的消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1卷287-288页;2,中国古代民间新闻传播的特点
文人墨客写的“笔记”,以记载传闻的形式传播多少有些新闻性的信息,从西晋的《西京杂记》到清朝的《阅微草堂笔记》,因制度内基本不管,因而常盛不衰。
唐代尉迟枢有笔记《南楚新闻》(今不存),首次在笔记书名上出现“新闻”一词。现存的是唐代李咸用的诗句。
宋代以后的民间“小报”,只是偶然现象。制度内禁止。
对比: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私人新闻信始终存在,没有制度内的限制。;中国历代笔记;《全唐诗》中 “新闻”(唐,李咸用);根据新的考证,“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前期宋朝朱昭之著作《弘明集》(梁朝时释僧佑编辑)卷七“难顾道士夷夏论(并书)”中,距今约1500多年。其文是:“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这里的“所”字,相当于古文中的“其”,是人称代词兼指示代词。这里的“新闻”是新近听闻、了解的意思。
《辞源》中说,最早看到的“新闻”一词,来自唐代李咸用诗:
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生民有恨将谁诉,花木无情只自红。
莫把少年愁过日,一尊须对夕阳空。
《全唐诗》19册7408页;意大利庞培城被火山灰湮没的报道式记载;3,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官方新闻传播--汉代府报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西北居延、敦煌一带的汉长城烽燧中出土了数万枚西汉木简,经张涛教授考证,其中有一些是官方发给边燧兵士阅读的“府下制书”,这些古代新闻传播实物的发现,使得我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可以前推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
这些木简的年代从汉武帝一直延续到王莽新朝,历时一百多年,是由地方太守府、都尉府、县令府层层转抄到侯官、亭燧长的皇帝的制书和诏书。制书是有皇帝“制曰可”批示的臣僚的奏章,诏书是皇帝的行政命令。张教授认为这些文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尽管当时的载体不是纸而是木简。
这些制书、诏书不是仅供各级官员看的官方文书,而是要求“具写檄传喻扁亭燧高显处,令吏卒明”、“书到,明白扁显处,令吏民尽知之”(均为出土木简行文)。从内容看,所涉及的事实多数完全与边燧事务无关,是一些发生在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央政权内部的政治、经济事件,甚至还有汉武帝的养老诏书。 ;4,“读开元杂报”是史实的记载吗?
我们熟悉的唐代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篇,原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历史依据。杨立新提出质疑:
孙樵以他的进士身份,对唐代官方报纸并不陌生,没有必要使用“杂报”而不用“报”、“报状”等当时通用的概念。
“读开元杂报”的标题说明,重点在“读”而不是记载。
孙樵是在“咏史怀古”,借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伤感。 “他最急于表现的不是历史,而是自我,是身处悲剧时代的‘我’充满于胸中的悲凉情结。”
杨的结论是:“读开元杂报”篇不是信史,而是笔记体小说之类。但杨仍然认为:“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倘若当时没有唐代的进奏院状,则孙樵也不可能杜撰出开元杂报来。开元杂报的无,并不能证明开元年间唐代古代报纸的无。”(载《新闻大学》2003年春季号) ;5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