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城镇化基本特征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直接反映,因而表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即在不同时期,中国城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国家计划控制的影响大
首先,由于政府是经济发展的决策机构和工业化的发动者,所以中国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由政府支配的,从而形成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在某些时期,城市发展的政治指向甚至优先于城市发展的经济指向。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长期指导方针下,各级政府的投资重点一般均放置在所在城市或其周围地区,其结果是各级行政中心也就自然成为所在地区的最大经济中心,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县城所在地的发展都是如此。这种城镇网络的优点是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本、人力和各生产要素,发展若干急需发展的产业,形成便于统一管理的城市体系;其缺点是容易形成政府对企业的过多行政干涉,挫伤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利用政府的主体地位,政府便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过度流入,从而使城镇发展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避免像其它发展中国家那样形成城市失业大军和城市贫民区。但是这些措施却造成了城乡壁垒,强化了城市居民所具有的世袭性特权,限制了乡村青年的发展。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获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即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进行隐性积累,用来发展工业和城镇。同时通过资本投入的调控和户籍政策的变动,实现政府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加速或减缓城镇化发展过程。“一五”时期和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的慢速发展,正是政府推动城镇化的结果。
2.城镇化进程的波动性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
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3.城镇化发展缓慢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展开的,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却同前苏联一样,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按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