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犯罪主观要件 故意、过失的判断 目的犯 认识错误 第一节 罪过形式(故意、过失)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张金柱皇冠案Vs.苏秀文宝马案 故意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的概念:明知必然或可能,希望或放任 一、直接故意 (一)故意(直接故意及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 1、必要的认识要素(对事实的认识) (1)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自然性质) (2)以特定行为对象为必要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要求认识到特定行为对象 (3)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不要求认识到具体样态) (4)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时间、地点等 2、对规范性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 黄书-淫秽物品 3、非必要的认识要素 (1)责任年龄、不决定行为性质的身份 (2)数额、情节(客观超过要素) (3)行为的违法属性 (二)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追求 二、间接故意 (一)概念:明知可能+放任 案例:王晓龙投放铊盐案 (二)间接故意的构成 1、对结果发生的盖然性认识 明知必然发生而“放任”属直接故意 2、放任意志:容认结果发生 (1)不是确信结果可以避免,而是确信结果更可能发生 (2)对结果发生采取无所谓态度,听之任之 3、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认识、意志 (三)间接故意的通常表现形式 1、为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2、为实现某种犯罪意图放任另一危害结果发生 3、瞬间冲动下不计后果的行为 附加问题1:故意的学理分类 确定的故意不确定的故意 (未必的故意、概括的故意、择一的故意) 事前故意事后故意 预谋故意突发故意 有条件故意无条件故意 附加问题2:故意的认定 对行为的故意和对结果的故意 推断:根据客观事实推定行为人的心态 例:走私“明知”、伪劣商品、盗伐林木、奸淫幼女 过失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失与过失犯罪 法定 结果 信赖原则(允许的危险)、危险的分配(都有过错)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 (一)概念 有认识的过失 (二)构成 1、认识因素:发生结果的可能性 (1)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结果发生可能性小 2、意志因素:轻信能够避免,相信能够避免结果 (1)过高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 (2)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 (3)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 (三)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理论上的区别 对结果的态度、认识因素的程度、客观上回避结果的措施 2、胡斌案Vs.张伟铭案 四、疏忽大意的过失 (一)概念 无认识的过失 (二)构成: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未预见 1、具有预见义务 (1)业务上的预见义务:法律规范确定的义务 (2)日常生活中的预见义务 :社会规范确定的义务 2、预见能力:注意的可能性 (1)主观说:个人标准说 (2)客观说:社会一般人或平均人标准说 (3)折衷说:主观说为标准,客观说为参照 (三)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有无认识 (四)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1、理论上的区分:有无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 2、案例分析 附加问题1:普通过失、业务过失 附加问题2:监督、管理过失 附加问题3:信赖原则与危险分配 附2、监督过失 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过错形式 (1)缺乏对被监督者的行为的监督 (2)没有确立安全管理体制所构成的管理过失 綦江虹桥垮塌案 附3、注意义务违反的判定 应以行为人本人为基准(注意能力) (1)主观说:个人标准说 (2)客观说:社会一般人或平均人标准说 (3)折衷说:主观说为标准,客观说为参照 判断危险是否明显增加 过失与无罪过 (1)生活过失:对危险物品的妥善保管义力 (2)业务过失:是否违反操作规则 无罪过事件 第十六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