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七章 民事诉讼裁判 第一节 民事诉讼判决 第二节 民事诉讼裁定 第三节 民事诉讼决定 第四节 民事调解书 第一节 民事诉讼判决 一、界定 二、民事诉讼判决的种类 三、民事诉讼判决的内容 四、民事诉讼判决的效力体系 一、界定 界定: 法院在民事案件和非讼案件审结之时,对案件所涉法律事实争议和实体权利义务争议所作的权威性判定。 特征: 1、只能由法院作出; 2、判决对象是实体争议或法律事实; 3、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4、是审判权对民事纠纷的最终判定。 二、民事诉讼判决的种类 1、性质、内容:给付、确认、变更; 2、审级:一审判决、二审判决; 3、案件、程序性质:诉讼判决、非讼判决; 4、庭审形态:缺席判决、对席判决; 5、法律效力状态:确定(生效)、未确定(生效); 6、判决目的:原判决、补充判决; 7、判决范围:全部判决、部分判决; 8、判决时间:中间判决、终局判决。 三、民事诉讼判决的内容 (一)首部 1、诉讼文件名称、字号; 2、诉讼参加人的基本状况; 3、案由。 三、民事诉讼判决的内容 (二)正文 1、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2、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 A、事实的认定及理由:证据、证据规则等为核心的证据论证; B、法律的适用及理由:法律论证。 3、判决结果:“判决主文”; 4、诉讼费用的负担。 三、民事诉讼判决的内容 (三)尾部 1、上诉期间和上诉法院; 2、加盖法院印章; 3、审判组织成员签署; 4、书记员签署。 四、民事诉讼判决的效力体系 (一)民事判决效力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三)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四)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一)民事判决效力体系的基本构成 界定: 民事判决的效力体系以判决的“确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并由以下效力类型构成。 1、拘束力: 2、判决的确定: 3、既判力: 4、形成力: 5、执行力: 1、拘束力: 界定: 拘束力,又称为羁束力,是指判决一经宣示,就产生的对法院的约束效果——即禁止法院非依法定事由和程序对判决任意变更或取消。法院以裁定、决定等形式作出的判断,也准用判决拘束力。 判决之拘束力的产生,不以判决的确定为前提,甚至不以判决的终局性为前提。 1、拘束力: 内涵: 根据《德国民事诉讼法》第318条的规定,判决的拘束力有两层含义: 第一,积极的拘束效力:法院必须将其在系属程序中发布的中间裁判作为终局判决的基础; 其二, 消极的拘束效力:不再允许法院对该判决变更或取消,即使它意识到该判决不正确,甚至在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也不允许。” 2、判决的确定: 所谓判决的确定,我国立法称“判决生效”,即穷尽诉讼制度中所有常规救济程序后获得的终局判决。 此时,判决己经达到用通常的不服声明不能剥夺其存在的状态,即称为确定判决。 判决一经确定,即发生当事人不得以上诉的方法请求上级法院将该判决废弃与变更的效力。 3、既判力 民事判决的既判力,即:判决一旦确定,其就诉讼中出现的实体性主张所为之判断,就成为规范双方当事人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定依据,当事人不得就同一实体性事项再行讼争或提出不同主张,法院也不得就同一实体事项再次以诉的形式受理或作出不同的判断。 4、形成力: 已确定之形成判决所特有的,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效力。 5、执行力: 界定: 已经确定之给付判决所具有的作为强制执行依据启动、推进强制执行程序的效力。 即:当确定判决主文中包含给付性内容,而义务人又没有自动履行时,当事人可据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效力。 (二)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内涵: 即判决内容所包含的产生既判力的判断事项,对以何时之前发生的法律事实为基础的实体权利主张产生既判力。 既判力标准时: 口头辩论终结时点。 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在判断当事人的某个主张或起诉是否应受前诉判决既判力约束时,则根据作为该主张或起诉的基础的法律事实与标准时之间的先后关系来确定。 (三)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内涵: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判决内容所包含的哪些判断事项具有既判力。 判决内容中判断事项: 1、对诉讼请求事项(即诉讼标的)的判断:“判决主文”; 2、对判决理由事项的判断:“判决理由” A、事实认定判断;B、先决性法律关系的判断;C、抗辩权判断;D、甄别法律规范的判断。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A、“判决主文”中的判决事项; B、“判决理由”中的抵消抗辩判断 (四)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原始范围: 既判力标准时之前已经参与诉讼程序的所有当事人。 扩张范围: 特殊情况下,判决的效力会扩张及于未在既判力标准时之前以当事人身份参与诉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