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基本原则的伦理审视.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物权法基本原则的伦理审视论文

引 言 在现代各国财产法中,物权法是差异较大的法律制度。由于其经济和政治制 度的不同,各国的物权立法所意图确立的基本财产秩序亦相差悬殊,由此也必然 导致:在各国的物权制度中,无论在物权的类型、内容、设立、变动及对物权的 限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而我国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显然不能照搬西方物权法内在精神、外在的法 律条文,而应该致力于对中国现有市场经济的挖掘、对传统法律的考评及其对于 西方现有物权法借鉴的基础上来制定出台合乎本国特色的物权法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富裕起来的 公民,急需一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及其权益,物权法是确立财产归属和 财产利用关系的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近现代 社会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未有此项法律制度,也就无所谓有真正的私法或民法, ① 乃至市场经济本身”。 为此,要对国家的物权法律制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掌握 物权的基本概念及一般原理应当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本部分首先探讨物权的基础 理论:一方面对物权的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与物权相联系的其 他权利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考察物权的基本原则,及其所蕴含 的伦理精神,进而为物权法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研究法制建设之应然的法律伦理” ② 。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新出台的物权法从背景、概念、及其伦理内涵方面对物权 法三大基本原则做一个综合的剖析,继而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法治社会的立法研 究提出自己浅薄的建议。 ①陈华彬 物权法原理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第27页 ② 刘云林 法律伦理的时代使命:为法制建设提供道德保障 道德与文明 2007.4 1 1 第一章物权及其基本原则的概述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性质和含义 一、物权概念的历史考察 物权是大陆法系的特有概念,系大陆法系学者对现实财产关系进行高度概括 和抽象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化的过程。先初,在罗马法中没有物权的概 念,但是罗马法时代人们看到了物权诉讼与一般诉讼的差异,提出了对物之诉 (Acitio in rem)的概念。后来到中世纪时,才提出了对物权(iura in rem) 的概念。“这个概念基本上表达了权利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即可实现支配的意 思;它明确地解释了对物权与必须有相对人的协助才能实现的权利即对人权(ius ① in persona)的区别。” 法国民法典中也没有专门的物权概念,而是通过在法 典中设置“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限制”一编来规范物权的有关问题(主要包 括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及地役权等内容),采用的是一种宽泛财产权的立法 模式。1811 年的奥地利民法典,在物权法领域最先启用了“物权”概念。但其 内涵与现代所使用之物权概念有较大差距。根据该法典,“物权”,包括“对物的 物权”和“对人的物权”两种。其中,所谓的“对人的物权”虽名为物权,但其 实质不过为“债权”;只有“对物的物权”和现代各国民法所称的物权意义近似。 现代意义上的物权概念确立于1900年1月1 日起开始实施的《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中的五编制结构将“物权”作为和“债权”相并列的内容加以规范 (另 外三编为“总则”、“亲属”和“继承”),从而形成其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这一 物权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直接支配物或权利的绝对权。”②该概念虽仍然立基 于与请求权相对的支配权之上,但是其却是对传统财产性支配权之典型形态进行 重新抽象和概括的产物,渗透着德国法学家高度提炼现实社会关系的伟大智慧。 后世受德国法影响的希腊、日本等许多国家的立法基本上都是在与德国物权法同 ①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 6 月版,

文档评论(0)

qianqia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22413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