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变革对媒介公共性限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技术变革对媒介公共性限制

传播技术变革对媒介公共性限制   对媒介公共性的思考来源于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是相对国家并独立其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存在于涉及国家的公共权威和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之间。公共领域的目的就是让民众有能力对公共领域本身和国家诸项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①媒介公共性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和介入公共生活,营造和保护公共空间、表达公共意见、受众参与和互动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媒介形态变化也随之深刻影响了媒介公共性的变化,它既从手段、形式、效果等方面拓展了媒介公共性,同时这把“双刃剑”又对其产生了种种限制效应 以电子媒介为例,相对于印刷媒介而言,技术发展给它们带来了更多的媒介优势,如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手段更多样、受众面的革命性扩张、现场感和真实感更强、受众参与和与媒介互动程度的提高等,于是电视很快渗透到个人和公众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但事实上许多观众对电视产生的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是“因为无聊打开电视,因为无聊关上电视”。对受众而言,随着电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的信息渠道和娱乐场所,人们不知不觉间确立了电视的地位并服从于这种地位关系。这并非仅仅指那些沉迷电视世界中的观众,那些指责电视有几十个频道却没有可看内容的人们、对电视失望转向其他新技术媒体的人们其实也默认了电视的地位,只是被动地作出反应 对电视所呈现的外部世界而言,竞争和利润导致了大量的文本“内容非语境化”。媒介常一哄而上追逐与炒作某个事件,片面放大或忽视一些内容,受众往往难以接收全部真实世界的图像,有时就算是局部真实也常常难以达到 对电视行业内部而言,“他们在手段上互相模仿,所以最终他们又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追求排他性”。表面上竞争将导致电视机构和内容的多样化,事实上却“导致了千篇一律和平庸化”。②这种互相跟风和内部循环也造成媒介公共性大打折扣 诚然,传播科技的高度发达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充分接触信息处理的机会,从而有可能使信息的分配得以均衡;而信息资源的平等分配是每个公民对公共决策作出明智判断的基本前提,这是民主的基本保障之一。但另一方面,规范化、机构化的权力很可能利用大众传播的力量,出于自己的利益与立场实施对于大众传播的控制,其结果就是公共生活领域丧失了真正的公共性。宣传功能营造人为的公共领域和虚假的公共舆论,媒介商业化日益使受众变成被动的媒介产品消费者,而丧失对权力的批判力量 从表面上看,电视时代的到来,使大众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接触媒介的机会,媒介的公共性极大张扬了。但是,受众坐在电视机前只是被动参与,面对面的互动情境虚拟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即时的互动,电视节目的框架与播出方式很少受到受众影响,就算是公共性程度较高的电视谈话节目,也对大多数受众不产生直接影响,现场参与的受众大多是针对节目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像《实话实说》的“前期策划组”就是按图索骥,并前期采访以考察观点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为了一个合适的嘉宾要采访几十人之多,看似自由的谈话其实是经过特别物色的人选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现场采访活动,并经过剪辑加工后播出的电视产品。施奈特认为,在大众传播取得优势后,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他们宁愿成为被动观看者。媒介营造的公共空间里,大众日益麻木,成为配角 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工具理性至上及普遍的物化现象,金钱和权力的各种有系统的导向机制已成功地将生活世界殖民化;交流行为受到排斥,以支持工具行为(instrumentalaction),这都是为了获取“成功”,即若支持不正当社会体系的诸种工具论的理性形式,就削弱了获致彼此理解的各种理性形式的可能性。③受众参与的真实程度在某种意义说是降低了,而非提高了 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是否果真造就了信息和知识的平等化呢?正如许多学者所评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基于普遍能接触信息的普通公民集体。虽然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在社会控制的权力运作机制中媒介进行信息控制,加深了社会差异和不平等。由此来看,在大众传媒领域,传播技术正逐渐改变媒介的公共性含义,使其虚假化了 注释: ①尼克81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②周宪:《文化工业/公共领域/收视率――从阿多诺到布尔迪厄的媒体批判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4期 ③戴维2001年版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