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探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探析   【摘 要】粤西化州地区的“跳花棚”又称“跳棚舞”,是一种表演时戴着面具的傩舞。起源于福建福州,于明朝末期流传到化州。“跳花棚”以它独具一格的造型,搞笑、夸张、粗犷的舞蹈动作受到化州人民的喜爱。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化州“跳花棚”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舞蹈呈现的风格特点入手,试论化州“跳花棚”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化州;跳花棚 ;跳傩;?术特色;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3-02 粤西化州地区的“跳花棚”,又叫“跳傩”,它的特点是戴着木制面具进行表演,在茂名、化州等地甚是闻名。作为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舞蹈,“跳花棚”是古代中原傩舞与当地风土习俗融合产生的。传统“跳花棚”的面具是由樟木制作的,随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草编面具。“跳花棚”从明末流传至今,以它独具一格的造型,搞笑、夸张、粗犷的舞蹈动作受到化州人民的喜爱,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化州“跳花棚”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舞蹈呈现的风格特点入手,试论化州“跳花棚”的艺术特色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化州地区的“跳花棚”又叫跳棚舞,是人们脸上戴着面具进行傩舞表演的活动。它起源于福建省福州市,流传到化州是明朝末期。根据考察记载,“跳花棚”曾经在化州的榕根、长尾公等村流行,但是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后只在长尾公村流传下来。据地方志粗略记载:“明、清两代,化州等地区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奏歌载舞,奏鼓响乐,上下坛场而缓缓步伐。”这种表演称为“跳傩”。“傩”是上古时代人们驱鬼、敬神的一种祭拜仪式。由此可知,化州”跳花棚”作为傩舞的一种,是粤西等地民间风俗文化的体现,带有浓厚的民间宗教迷信色彩。粤西等地的风俗文化主要是由唐朝至宋朝时期大量居民迁入粤西等地而形成的。他们既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又带来了各自的宗教礼仪,丰富了粤西的文化 因此,化州“跳花棚”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彰显着吴越文化、本土中原文化的特点,还结合了自己的文化精髓,使傩舞艺术表演独树一帜 二、丰富的表演体态 (一)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的演变 传统的化州“跳花棚”与现在的“跳花棚”,在舞蹈形式和表演风格上有一定的区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有过记载:“跳花棚是根据傩戏的表演形式进行的,面具是根据戏曲人物造型佩戴的,表演是按照十八个固定科本(或唱本)演出的。有些表演形式如接神科或安座科等,人们都是跪拜烧香,嘴中吟诵着经文,这样有些类似于农村每年春节时的游神。” 这种表演形式是道教活动的典型代表。传统“跳花棚”的主要表演风格具有幽默夸大和搞笑粗犷的效果。但是,现在的“跳花棚”在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化州“跳花棚”表演内容 多数情况下,“跳花棚”在每年的小雪节气到大雪节气之间选日子举行,每次表演都会进行一天一夜。在大家一起定的表演日子里,“跳花棚”还有固定的科本顺序,即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送虫、量棚、八仙等,在搭建好的跳棚台上进行表演。每一个场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演内容,在传统的跳棚舞蹈中,这些舞蹈内容代表着驱鬼求祥,祈祷美好等愿望。“跳花棚”表演阵容强大,有的是十几人,有的则多达百余人。比如“道叔”这一场,是由道叔等六个不一样的人物,脸上带着面具,头上戴着不同的头冠,穿着各式各样的古袍服按照顺序出场,在敲锣打鼓奏乐中跳着“转身托腮”等不同的九个动作,一边跳还一边吟唱着“鬼仔调”,祈祷风调雨顺、五谷登丰,祈求平安。“秀才科”表达了多纳贤士才子的愿望。“跳花棚”的十八科表演中,表演者戴着民间搞笑神秘的面具,形态幽默,舞步有节奏感,并且和日常的劳作场景、祭拜鬼神仪式相结合,充满了欢快祥和的气氛 传统“跳花棚”的许多场次(或科目)所表演的舞蹈内容,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于是,现在的“跳花棚”在表演科目中从传统的“十八科目”变为现在的“锄田”“道叔”等具有较重要艺术价值的科目。现在的“跳花棚”表演时长也从传统的一天一夜缩短为十分钟,并且在之前的表演内容上加入现在的舞蹈编舞方法,又融合了古典舞蹈的动作,使得“跳花棚”更具有表现力,并向艺术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在的化州“跳花棚”并没有改变之前的风格特点,表演内容还是围绕着劳作丰收、日常生活、爱情情感等展开 (三)“跳花棚”的舞蹈动作形态 根据考察图片中“跳花棚”的舞蹈动作形态,发现表演者都有共同的一个动作,即大八字半蹲的马步。傩舞艺术的重点特征就是马步,因此,化州“跳花棚”继承了“傩”舞艺术特征。马步作为学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它的姿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