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doc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8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和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玉米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的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减少,群体干物质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诺达1号的种植密度超过82 500株/hm2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不再增加 关键词:玉米;诺达1号;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04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2-0036-04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用作物,年总产量已达2.1亿吨[1-3],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2002年以来,我国玉米年消费量一直维持在2.4亿吨以上,玉米产业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提高玉米单产、改善品质、挖掘品种生产潜力成为当前玉米生产的首要任务[4,5]。胡树平等[6]研究指出,玉米合理密植能增加产量,可妥善解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之间的矛盾,并能充分利用光、水、肥、气、热,从而提高经济产量。所以确定玉米品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挖掘产量潜力尤为重要。本试验以高产、多抗、耐密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供试材料,在黄淮平原夏播玉米种植区(山东省六一农场)进行5个密度梯度下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明确诺达1号的最适种植密度,为玉米良种良法配套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六一农场试验基地(117°1′E,37°1′N)和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试验地块为砂壤土,耕层土壤含有机质 1.13%、全氮0.14%、速效氮 54.23 mg/kg、速效磷 28.387 mg/kg、速效钾 86.89 mg/kg 1.2试验设计 供试材料为玉米品种诺达1号,由育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 试验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0 000株/hm2(Ⅰ)、69 000株/hm2(Ⅱ)、75 000株/hm2(Ⅲ)、82 500株/hm2(Ⅳ)、90 000株/hm2(Ⅴ)。采取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30 m2(3 m×10 m),每小区种植5行,行距60 cm,株距以密度而定。6月上旬播种,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措施同常规大田生产,9月下旬收获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于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选取10株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测定叶面积,计算叶面积指数(LAI)。然后选取5株,于烘箱中105℃杀青30 min,80℃烘干至恒重,称干物质重。成熟期收获测产,每小区选取20个果穗考种 1.4数据处理 采用DPS 7.05和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做图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各种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苗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拔节后迅速增加,灌浆期达最大值,而后开始下降。灌浆期各处理LAI表现为:Ⅳ?Ⅴ?Ⅲ?Ⅱ?Ⅰ,成熟期表现为:Ⅳ?Ⅲ?Ⅴ?Ⅱ?Ⅰ,灌浆期和成熟期LAI最大的密度处理均为82 500株/hm2;灌?{期到成熟期,最高密度处理90 000株/hm2的LAI迅速下降。在玉米生育前期,各处理单株叶面积指数差异不大,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增加,说明生长前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效应显著。在生育后期,随着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了单株叶面积减小的劣势。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密度对群体叶面积的影响始终占主导地位,高密度处理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迅速,衰老较快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随生育期推进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且各处理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速度较慢,干物质积累量较少;拔节后玉米单株进入旺盛生长时期,干物质积累快速增加,此阶段是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个体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最大的时期;灌浆期后干物质积累又趋于缓慢,这是由于此期玉米植株的衰老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生长减慢、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不同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