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七里香》到《以诗之名》
从《七里香》到《以诗之名》 摘 要:从1981年的诗集《七里香》到2011年的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爱情”“乡情”“世情”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爱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爱情甜蜜的忧伤而至失去爱人的悲痛之情;在乡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失根的哀愁而至故土变貌的忧愤之情;在世情上,席慕蓉诗歌表达的情感由孤独的感伤而至易逝时光的珍惜之情
关键词:《七里香》 《以诗之名》 ?矍橹?变 乡情之变 世情之变
《以诗之名》是席慕蓉的第七册诗集,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席慕蓉2005年后的诗稿。诗集《以诗之名》距离席慕蓉第一本诗集《七里香》的出版恰隔三十年。《以诗之名》中的诗歌风格不复《七里香》的恬淡婉约,诗歌风格向厚重、深刻转变,而诗歌风格的转变与席慕蓉诗歌的情感变化息息相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也是诗歌的灵魂。下面,笔者将对比《七里香》与《以诗之名》两部诗集中的爱情诗、乡愁诗、哲理诗,探寻席慕蓉诗歌在“爱情――乡情(故乡)――世情”三个方面情感的变化
一、爱情之变:从甜蜜的忧伤到失去爱人的悲痛
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中爱情诗多诉说让人含泪的爱情,写坚贞的爱与命运无情捉弄的反差,表达爱情中甜蜜与忧伤并行的情感,既表达错过爱情的失落与忧伤,也表达对爱的渴盼的甜蜜
“等待”与“遗憾”是《七里香》中的爱情书写最常表现的主题,无论是《成熟》中未曾表达的爱,还是《铜版画》中无望等待的爱,抑或是《回首》中追悔莫及的爱,都旨归于“等待”与“遗憾”。在《莲的心事》中,席慕蓉将“等待”与“遗憾”的主题融入莲的意象中,将对爱情充满期盼的女子化作莲,用莲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写出正值青春盛年的女子对纯真爱情的等待和错失爱情的遗憾。《七里香》的爱情书写“对情人的离散,常常流露出哲学式的纾解,得与失都赋予了新的意义”{1}。席慕蓉表现女子守望爱情、错过爱情的甜蜜忧伤的情感,赞美热烈的爱情,用美的情怀体验爱情的神圣。席慕蓉在《七里香》中写爱情中的不完美,她对爱情的言说不囿于自己的生活,而是追求更为广阔的爱情世界的丰富意蕴。现实生活中,席慕蓉收获了丈夫刘海北博士给她生活和事业上的关怀、鼓励和支持,《七里香》诗集中《新娘》《我的信仰》《传言》等诗篇道出了席慕蓉的知足感恩。不幸的是,2009年,与席慕蓉“共度人世的沧桑”四十余载的丈夫因病去世,席慕蓉饱含泪水在《以诗之名》的扉页题词“献给海北”。《以诗之名》不再抒发爱情甜蜜的忧伤,而是表达失去爱人深沉的悲痛
《以诗之名》的第二辑《最后的折叠》表达了席慕蓉对逝去爱人的怀念与难以排遣的悲痛。在这些诗歌中,席慕蓉常以梦境写心中的悲痛,《以诗之名》中《寂静的时刻》《梦中的画面》《最后的折叠》都有对梦境的书写,“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境中的美好越真实,与爱人已不在的现实对比越强烈,越能表现席慕蓉的悲痛之情
从《七里香》到《以诗之名》,席慕蓉创作的情感由甜蜜的忧伤变为失去爱人的痛苦,不变的是她对绵延恒久的爱情的信仰
二、乡情之变:从失根的哀愁到故土变貌的忧愤
作为失根的一代人,席慕蓉与其他台湾诗人一样,书写乡情、乡恋。乡情描写一直是席慕蓉诗歌书写的重要内容。在创作《七里香》时,她是失根的异乡人,追寻地缘上的故乡,也追寻文化上、心灵上的故乡,失根的哀愁在席慕蓉的乡愁诗中随处可寻。席慕蓉祖籍察哈尔盟安旗,祖母是蒙古贵族后裔,父亲是蒙古学者。1943年,席慕蓉生于四川重庆,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席慕蓉全家辗转于多个城市,先后迁往南京、上海、广州、香港,1954年又迁往台湾。中国古来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而长期的政治封锁使席慕蓉心中对遥远古老的故土的乡愁越来越浓郁
“作为一个在典型的蒙古王族家庭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人来说,席慕蓉诗的乡愁确实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席慕蓉对故乡蒙古的乡愁首先是地缘上的乡愁。《七里香》中《隐痛》一辑的八首诗歌表达的是席慕蓉失根的乡愁。《出塞曲》诗人由一唱再唱的出塞曲想到长城外才有的清香、骑马归故乡的英雄,《狂风沙》中诗人由来自家乡的飘飞的风沙、寻觅的云、流浪的鹰想到在灰暗的城市里找不到方向、“乡心无处停息”的自己
除了地缘上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还是一种文化上的乡愁。席慕蓉的内心有对蒙古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认同,而这种深于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也构成了席慕蓉无根的乡愁的一部分。蒙古人信奉的佛教思想作为民族深层的心理积淀在席慕蓉的诗歌中多有体现:一是席慕蓉对佛教语词的运用,《一棵开花的树》《春蚕》《尘缘》等诗歌中插入“尘缘”“前世”“来世”等佛教词汇。二是有宗教色彩的莲的意象的运用,《缘起》《植物园》《莲的心事》等诗歌都运用了莲荷的意象
1989年,大陆对台开放,席慕蓉踏上了她的归根之路,寻找那片长城之外才有的清香的草原
但回到故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