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蛋白质合成 氨基酸需要先激活 第四节 基因概念及发展 一、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 达尔文 “泛生子“ (一)孟德尔:1865年-1909年 把控制性状的因子称为遗传因子。 (二)约翰逊:1909年 提出基因(gene)取代遗传因子,基因是控制性状的符号。 (三)摩尔根:1926年 (1)基因具有染色体的主要特性 (2)交换单位 (3)突变单位(4)功能单位 基因在染色体上以线性排列(念珠学说),是遗传的功能单位、突变单位、重组单位。即“三位一体”的基因概念 2. 互补试验 Benzer(1955)用E. Coli烈性噬菌体T4突变型遗传研究:T4野生型在E.Coli B和E.Coli K(λ)上都能产生小而不规则噬菌斑。 T4突变品系按表型可分为:rI、rII、rIII三类。其中rII在E.Coli B上产生快速溶菌现象,形成大而圆噬菌斑,在E.Coli K(λ)上不能生长。 试验方法:最初得到8个不同的rⅡ突变型品系( rⅡa 、rⅡb等 ),8个突变基因均定位于T4DNA的一个区段内(rII区段); 将8种突变型两两组合混和感染E.Coli B菌株(双重感染);从混和培养物中提取噬菌体颗粒感染E.coli K(λ)。 试验结果1:在菌落上获得了许多小而粗糙的野生型噬菌斑。可求出重组值。 (四)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最小功能单位 1,基因本质 (1)一个基因→DNA分子上一定区段,在mRNA上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或UAG或UGA(一条染色体~一个DNA分子~若干个基因) (2)一个基因转录的mRNA的核苷酸顺序与肽链AA顺序对应。 (3)携带有特殊遗传信息→ 转录成RNA → 翻译成多肽链,或对其它基因的活动起调控作用( 如调节基因、启动基因、操纵基因) (4)基因与基因间有基因间序列(AUG………UAA…基因间序列…AUG……UAA) 结构基因:可编码蛋白质基因,基因→mRNA→肽链 RNA基因 tRNA基因→tRNA (只转录不翻译) rRNA基因→rRNA 不转录基因 启动基因:起点,RNA聚合酶识别结合部位, 操纵基因:转录开关,调节基因活性 2、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1977年英国桑格(Sanger)在φX174(噬菌体)发现 指在同一段DNA顺序上,由于阅读框架不同或终止早晚不同,同时编码两个以上基因的现象。 A、一个基因序列完全在另一个基因序列中(套叠基因); B、两个基因共1个核甘酸。 发展:不同基因可共同一段序列,打破传统“不重叠的”基因概念。 发展: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不连贯,打破传统“连续”基因概念。 4、跳跃基因(jumping gene):即转座因子,指染色体组上可以转移的基因,可以是编码蛋白质序列也可是不编码的序列。 转座:在转座酶作用下,转座因子直接从染色体上切下插入新位置,或转座因子DNA序列→RNA→CDNA插入染色体新位置,原序列保持不变,使染色体组中转座因子拷贝数多一份。(注意与易位、交换区别) 作用:在同一染色体内或不同染色体之间移动→引起插入突变、DNA结构变异→表现型变异。 麦克林托克(Meclintuock),在1932年玉米研究中发现,1950年提出玉米染色体组中有一个激活-解离系统(Ac-Ds) (1)Ac-Ds系统Ac(激活因子):是可自主移动的调节因子,能合成转座酶,并支配受体因子转移。Ds(解离因子):非自主移动因子,不产生蛋白质,在激活因子作用下可转出或插入其它基因内,从而改变该基因活性。Ac、Ds和C与玉米籽粒颜色,位于9号染色体上① 玉米籽粒有色 有色基因C、Ac存在,无Ds,C处于活化状态。 ②玉米籽粒花斑 四、有关基因功能的几种学说 (一)一基因~一个性状学说 依据:经典遗传学研究,基因改变→性状改变 (三)一基因~一种蛋白质 有些性状与酶无关,但都是蛋白质 (四)一基因~一条多肽链 有些蛋白质由几条不同的肽链组成,而每条肽链由不同基因指导合成,如Hb, 双重感染试验 结果分析:回复突变的频率很小,不会产生如此高频率的野生型噬菌体(斑);所以野生型只能由重组产生。 Benzer先后分离到400多个不同的rII突变。在rII区段内存在如此多的基因显然是不可能的。 结论:基因内部有更小的重组单位,野生型产生于基因内重组,从而推翻了经典遗传学基因不可分性的性质。 rII区段存在多种突变的结构表明:基因也并非最小突变单位。Benzer提出用突变子(muton)来描述基因突变的最小单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VIP
- 回话有招高情商回话术书本.doc VIP
-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课件.ppt VIP
- 沪教8AUnit6Ancientstories more practice-The story of 100,000 arrows 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doc
- 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研讨会:技术与工程领域总体介绍.pptx
- 2024年中考英语复习 并列复合句 讲义学案(解析版).pdf VIP
- 血常规结果解释ppt课件.pptx VIP
- 第16课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二册.pptx VIP
- 软件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pptx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解读.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