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立交地下涵洞输水输沙特性研究.docVIP

水利立交地下涵洞输水输沙特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利立交地下涵洞输水输沙特性研究 徐金环 (河海大学航运及海洋工程系 ) 摘 要 依据物理模型试验,探讨了立交地下涵洞泄流和输沙能力及防止泥沙淤积措施,并提出了判别涵洞内不淤流速的计算公式,其结果与试验成果较为一致。 关键词 立交地涵 不淤流速 防淤措施 1 前言   废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在江苏省北部自西向东流入黄海。目前,正在建设的通榆河,南起南通、北至赣榆,纵贯江苏东部沿海地区,是实现送水北上,解决苏北工农业用水,发展水运事业,振兴苏北经济的大型水利水运骨干运河。因而,在通榆河与废黄河相交处,将建设水利立交工程,分别满足废黄河输水排沙和通榆河引水通航的需要。本文以设计三种水利立交工程方案的模型试验为基础,论述水利立交工程中地下涵洞输送水沙能力及工程防淤措施,并给出了判别涵洞内不淤流速的计算公式,成功地解决了水利立交工程中泥沙淤积的关键问题。 2 立交工程布置型式与输水能力 2.1 水利立交地下工程布置型式   通榆河引水流量100m3/s,设计河道底宽50m,而从通榆河底穿越的废黄河,设计排洪流量500m3/s,要求控制立交工程上下游水位差0.5m。为此,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先后提出了三种立交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筛选。图1为倒虹吸型立交地涵设计方案,纵向水平涵洞洞身长50m,两端按1∶6的斜坡向外延伸,其进出口闸室底板与渠道平底连接,横向不改变通榆河过水断面。 图1 倒虹吸型长涵洞剖面(单位:cm) 图2 上槽下洞型短涵洞剖面(单位:cm) 图2是上槽下洞型立交地涵设计方案,上层为渡槽型式,满足通榆河引水通航,下层设地下涵洞,输送废黄河来水来沙。涵洞上下游分别设计1∶6和1∶9的斜坡过渡段,与引水河道相连。   第三种竖井型立交地下涵洞设计方案,其进口段竖井型式设置,出口段则以逆向斜坡与渠道相连。涵洞洞身段分上下两层输水,布置形式见图3。三种设计方案的主要特征见表1。 图3 竖井型双层涵洞剖面(单位:cm) 表1 废黄河水利立交地下涵洞主要尺度及特征 Main sizes and characters of underground culverts crossing under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特征值 总长 总宽 总闸 总过水 单孔尺度(m) 主要特征 型式 (m) (m) 孔数 面积(m2) 高 宽 倒虹吸型 168.5 76 15 187.8 3.2 4.0 优点:不影响通榆河过水断面 缺点:泄流能力较小 上槽下洞型 80.4 55.5 12 162.24 3.45 4.0 优点:泄流能力较大 缺点:进口斜坡段泥沙易淤积 竖井双层型 71.8 41.1 上层9 下层9 209.5 4.6 1.8 3.7 3.7 优点:涵洞宽度小,引河工程投资省 缺点:闸门多,运行操作不便 2.2 立交地下涵洞水头损失   立交地下涵洞恒淹没水下,泄流状态属有压流。为比较涵洞的泄流能力,三种立交工程布置方案的试验研究均设计成正态模型,几何比尺统一取1∶40。在全部开启闸门敞泄设计洪水时,测得倒虹吸型涵洞沿程水头损失40cm,约占总水头损失的1/2①;上槽下洞型涵洞和竖井型涵洞沿程水头损失较小,分别为22.4cm和16cm,占各自总水头损失的1/3左右,局部水头损失约占2/3②。其中上槽下洞型涵洞水流与涵洞四周边壁不发生分离,若加大进口闸室胸墙圆弧半径,改善进口水流条件,进口段局部水头损失略有减小,但相应增加沿程水头损失,涵洞水流内部发生自动调整,从而维持总水头损失基本不变,胸墙两种圆弧半径布置方案沿程水头变化见表2,测点位置见图4,可见上槽下洞型立交地涵泄流已达较佳状态。 ①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废黄河地涵工程泥沙模型试验报告,1990年。 ②河海大学航运及海洋工程系。废黄河地涵整体模型试验研究(短涵洞方案和竖井方案),1994年。 表2 上槽下洞型立交地下涵洞沿程水头损失变化(流量500m3/s) Head loss variation of a crossing underground culvert with up-flume and down-hole 测点位置 H1 H4 H5 H6 H8 H9 H10 H13 备注 沿程水头(m) 7.480 7.384 7.016 6.948 6.792 / 6.840 6.808 胸墙圆弧R=3m 7.472 7.376 7.200 7.056 / 6.824 6.856 6.808 胸墙圆弧R=5m 图4 上槽下洞型地涵水头测点布置图 Survey points of water pressure for underground cu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