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属性
本文发表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而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必须摆脱西方发展主义的霸权语境,建立绿色GDP体系的建立,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管理形式,发挥国有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融合。生态文明的任务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1],成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由中国而不是由拥有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态问题本质认识的深化。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基础上,超越了西方文化主导的工业文明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把自然作为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至高存在,坚持人类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作用;又尊重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前提意义,强调人类实践活动必须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把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有机统一起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兴起以来,西方理论界关于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这种生态视野也深深影响了各学科发展。然而西方理论界主流始终从伦理、技术或市场失灵的层次审视生态问题,回避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把生态问题视作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甚至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归荒野。这些思想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割裂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制度个体主义思维。我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资本主义带来的工业文明的挑超越,其理论基础是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生态观。马克思指出,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方式生存,而不能按照其他的物种的方式存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虽然其影响是间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把个人看做是自然与社会整体联系中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跳出人与相互决定的二律背反的困境在生产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推论出在此过程中受生产力制约的社会关系,并由整体范畴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来认识个体行为、个体动机的性质为生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制度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1]。通过否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各生产单位的局部利益服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将充分实现;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强调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主张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显然,与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相一致。。面临的诸种生态环境问题,远如我们今天如此严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开拓还较为有限,而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农业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酿成灾难性的后果。日本学者通过长期研究,证实地球环境污染始于1800年左右。这与欧洲的工业革命恰好同步工业文明相伴生的资本主义制度[3]对剩余价值或者说对利润的无限贪欲,驱使资本家不停地进行资本积累,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吸引着资本家”。[4]在剩余价值规律的决定作用下,自然也必然服从颠倒和割裂了资本家把变成其私有财产,变成市场上的商品,,劳动,。蕴含着环境问题本质的胚胎形式[5]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到世界各地。资本所到之处,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各种自然物都成了市场的资源,而自然物一旦具有了这种资源的性质,它们就在被迅速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少部分人的,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的行业转移到第三世界极力弱化自身减排指标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义务,另一方面又试图将减排负担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加剧的事实在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改善的同时,我们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坚信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及福利的进步的观念[6]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无度追求实质是资本逻辑的。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当今世界,,也包括各社会主义国家。把经济增长速度视作解决一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