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效应.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心理效应

常见心理效应 栏目:心岛词典 ?? 本文来自【心灵安全岛】    ????????【心灵安全岛】的心岛词典,自心岛成立起就以“每日一词”的速度,对心理学词汇进行“普及”,目前,我们已经有近700个词汇喽,真的成为名符其实的“词典”喽~你可以点击我们日志分类中的“心岛词典”深度阅读。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决定从中选取一些精华词,给大家分类总结一下,这些词汇的解释均来自心岛原创,希望将艰深的心理学深入浅出的讲给大家,让每个人都成为心理学家。我们的词典也在《青年心理》、《大众健康》等杂志报刊开设专栏,所以此处禁止商业转载,特此声明!      【换物效应】   “换物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观点。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甲组、丙组的人各拥有价值100元的手镯,乙组、丁组的人各拥有的是价值100元的手表。然后让乙组的人主动提出以手表换甲组人手中的手镯,发现甲组无一人愿意换。反过来,让丙组的人主动以手中的手镯换丁组的手表,结果持手表的人又不干了。这种等同价值的交换,并不存在吃亏问题,而在换物中的主动方却被拒绝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换物效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实质上是社会刻板经验在起作用,即“对方主动跟我换,肯定他有利可图,我才不上当呢!”为避免出现这样片面的选择,我们在生活中就不单要看互换东西的价值与否,更要看到自己内心的需要等其它方面,这样才不会被社会刻板经验所影响。 ?   【哈洛效应】   哈洛是指画在圣像上的后光,“哈洛效应”是指借助于强大权威形成高于实体的虚像影响。我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典故,说的是有一人在集市上卖马,连续10日也无人问津。后来,这人去找伯乐帮忙,伯乐到马前看了看,又转上几圈,结果“马价十倍”被人买走。而现在的形象大使正是运用了这一效应,藉此创造出产品的外部光圈,达到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经营竞争力的目的。但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形象大使只是产品宣传的一种手段与广告策略,最终的成功还是应靠产品自身的质量与企业的品牌信誉。就像那个高价卖马的商人,如果马的品相不好,最后伤害的不只是自己的利益,伯乐的名声也要大打折扣了。而买马的人则要注意的是,在看到名人宣传的同时,更要看到物品是否具有应有的价值。 ?   【邦尼人力定律】   “邦尼人力定律”是指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钟却挖不了一个洞。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有计划的行动,以避免无谓的内耗。这个定律的应用在企业里会比较多的看到,当企业里的员工之间因摩擦产生内耗,团队的智商会远远低于个人智商;当员工之间协作,内耗少,团队智商一般等于个人的平均智商或高于平均值;而在所有员工同心协力,集合大家的脑力和创造力的时候,团队的智商就等于个人智商相加或相乘的量,并形成巨大的创造力,而管理在其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一个重要道理就是高效地协同和合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最后实现双赢。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有效的合作,将会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避免内耗过多。 ?   【贝尔纳效应】   “贝尔纳效应”来源于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该效应包含两种含义,这都和贝尔纳本人的经历有关。他天赋极高,发散型思维能力极强,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灵感,有想法,但在收敛型思维方面能力不足,未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课题深入地进行研究。因而,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没有挖掘出深厚的科学潜力,进而无法进入一流的科学家的行列。这种由于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分散,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就被称为贝尔纳效应。但与此同时,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另一条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周围的很多人登上科学高峰。这成为贝尔纳效应的另一面,也就是甘为人梯的绿叶精神。要想团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着眼于整体和大局,扶持人才的成长,也只有整体的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也提醒我们,看事物要全面的看待,不止一分为二,角度可以再多些 ?   【参照点效应】   “参照点效应”是指人们在实际评价一件事情或人的好坏时,在心里总是有一个比较或评价标准。比如股市中一个人赔了一万元,遇到了赔了一千元的人,会觉得很难过,但遇到了赔了十万元的人虽不会高兴,但悲伤情绪也会降低,这时在心里会产生我并不是最倒霉的想法,从而让内心获得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也是我们应对负性事件时的一种心理保护方式。但是,并不是什么事都适宜应用该效应来缓解心理失衡,比如一个人每次考试都差不多就行,总是与学习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习惯性的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只看低不看高,这只会造成心理上的消极懈怠,学业上的不思进取。这也告诉我们,在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我们的参照点可以定的高一些,以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而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我们则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标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心灵。 ?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