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枢纽概况及工程目
片上水库是河海流域大清河北支流拒马河上的一座大(二)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7.16亿立米,死库容0.44亿立米可进行防洪、兴利的调节库容6.72亿立米。
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流经涞源、易县、涞水山峡地区,至北京房山县张坊镇流入平原,并分南北两支。南拒马河经涞水至北河店与易水汇流至新城白沟镇,北拒马河汇合胡良河、琉璃河后在涿州县东茨村入白沟河,往南流至白沟镇汇合南拒马河后为大清河。
拒马河位于太行山东麓,流域面积约10000km2。地形特点,西部为山区,流域面积约5000km2,东部为平原。山区多为石质山区,植被较少,坡度较陡。仅上游涞源以上分水岭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区。平原河槽较窄,坡度很缓。本流域且为华北暴雨中心所在,因此洪水大,危害较为严重。
本工程可为东部平原房、涞、涿灌区的一百多万亩农田灌溉、北京生活及工业用水提供水源。
枢纽建筑物包括主坝、付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
2 设计的基本资料
2.1 地形、地质条件
2.1.1 库区地形
图2-1 片上水库河谷断面图
2.1.2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本区除第四系地层外,均为中震旦系,雾迷山组地层(Z2w),分层、厚度及岩性见表2.1。此外尚有燕山期辉绿岩墙侵入体。
表2.1 地层厚度及岩性
编号 岩性 厚度/m 相应坝区分层编号 备注 Z52w 板状、厚层状白云岩夹少量页岩、石英岩、底部为杂色石英砾岩 >400 Z42w 厚层白云岩 180-200 Z32w 硅质条带灰岩夹硅质白云岩 220-250 Z22w 硅质条带状、斑点状白云质灰岩(局部变质成大理岩)夹绢云母片岩(在与辉绿岩接触处滑石化) 300-400 Z2w—Ⅲ Z2w—Ⅱ Z2w—Ⅰ 本层为坝基地层 Z12w 厚层硅质白云岩 约250 辉绿岩和片岩透水性甚微,是本区相对隔水层。
本区构造,普遍发育有两组构造裂隙,一组为走向北东70度左右,一组为走向北西300-340度,均为陡倾角裂隙。
本区地震烈度为7度。
2.1.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1)河床覆盖层
河床宽600余米为第四系冲积砂卵石层所覆盖,厚度为15-28m,靠左右岸边各有一冲蚀槽,左侧为古河床,以卵石层为主。地下水位约为105-106m。通过抽水试验,渗透系数K最小为2.74×10-4m/s,最大8.56×10-3m/s,一般为(2.31~5.79)×10-3m/s,砂卵石层须防渗处理。
在砂卵石层中,有砂质黏土及细沙夹层。
砂质夹层分布在坝线下游02钻孔附近,高程一般89-91m,厚度1.5-1.8m,这些夹层顺河方向延伸稍长,以窄条带状分布在古河床西侧漫滩边缘和古河床死洼处。
河床右岸发现有含碎石、卵石的砂质黏土层,在基岩面上部,属岩石的风化残积层,厚度约1-2m。
总观,这些夹层分布范围不大,厚度较薄,一般位置较深,因此对坝体稳定影响不大,但应摸清具体分布范围,论证其对坝体稳定的影响和确定处理措施。
(2)岩溶、渗漏问题
从岩性看,本区灰岩均系硅质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结晶程度较好,相对不易被溶蚀。据钻孔分析,本区岩溶发育,一是在坝址区高程70-90m较多发育,二是在片岩层的上下层面处较多发育,但溶洞很少,也很小。深层岩溶问题是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岩溶裂隙。
据压水试验,坝基岩石透水性较大,单位吸水量算术平均值为3.2升/分,大值平均值为14.5升/分,对坝基渗漏不利。但在坝下基岩中第2层绢云母片岩,在坝下普遍分布,厚度3-7m,没有间断现象,隔水性好,是防渗的有利条件。不存在顺河断层。
坝基防渗处理时,河床砂卵石层宜做防渗墙,其下第2层片岩出露部分风化较严重,宜进行帷幕灌浆,伸入基岩内3-5m,至新鲜岩层处。两岸帷幕灌浆处理深度,左岸宜20-60m(伸入基岩),右岸岩石透水性较小,平均处理深度可为25m。
(3)地下水动态
据地下水位观测,坝址区地下水位坡降较小,在右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但左岸地下水有一“凹陷带”,从钻孔资料看,主要是因为该段为古河床主流线部位,砂砾石层中孤石较多,因而透水性大,致使该段地下水位稍低。考虑两岸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工程在106-110m左右,因此存在绕渗问题,建议适当向两岸适当延长帷幕线,以减少绕渗量。特别是右岸,为防止渗流改变工程地质条件,建议筑坝帷幕与溢洪道帷幕相接,使其连成一体。
(4)左岸崩—坡积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左岸坝肩部分,分布有一崩—坡积物,顺河方向长约1000余米,宽约120余米,表面以30°坡倾向河谷。在高程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