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探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探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探究进展   [摘 要] 核苷(酸)类似物(NA)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首选方案,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BV耐药性的产生极易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HBV耐药性检测包括基因型耐药和表型耐药分析两种手段,其中前者可明确HBV基因组中已知与耐药相关的病毒变异,在近年来病毒耐药性检测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HBV耐药原因以及DNA直接测序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等十余种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案进行综述,旨在为强化HBV耐药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1-025-03 DOI:10.11876/mimt201701010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者为3.5亿,其中30%患者已进展至肝硬化阶段,需及时实施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A)两大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HBV感染的主要药物,其中,NA以其服用方便、安全性高、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明确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2]。但其缺陷在于,需长期服用方可将HBV抑制在较低水平,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继发疾病发生风险,而长期服用NA可诱导HBV耐药突变的发生,加之近年来低耐药屏障NA序贯应用的逐步推广,HBV多药耐药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3-4]。本文就HBV耐药机制、耐药检测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HBV耐药的监测与分析提供参考 1 HBV耐药原因 1.1 HBV耐药机制 缺乏校正的逆转录伴随着HBV复制的全过程,若HBV基因突变位点恰好处于HBV-DNA聚合酶的逆转录区域,则极有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5]。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往往并不存在耐药株,均为野生株,但抗病毒药物对HBV的选择性作用,可逐渐导致药物敏感野生株逐渐减少、耐药株获得生存,继而成为优势病种株,最终引发HBV总体耐药性的产生[6] 1.2 HBV耐药因素 研究表明,药物的空间结构、基因屏障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均在耐药性的产生环节扮演了重要角色[7]。如拉米夫定与三磷酸脱氧胞苷(dCTP)结构差异明显,但阿德福韦酯与dCTP十分接近,故前者更易发生HBV耐药。Lee等[8]发现,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在发生耐药变异时,HBV耐药株仅1个位点发生突变,而恩替卡韦耐药株需在上述突变基础上发生3个位点联合突变,故初治患者恩替卡韦耐药率极低。若抗病毒药物可同时强烈抑制野生株、耐药株复制,则其药代动力学优势可保证HBV处于较低的耐药性。除抗病毒药物自身因素外,患者HBV-DNA定量、病程、年龄、依从性、治疗方案、病情等基础状态亦可对HBV耐药性造成明显影响[9] 1.3 HBV耐药分类 HBV耐药包括基因耐药、交叉耐药两种类型,其中基因耐药即为HBV基因序列发生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若该基因突变导致病毒株对药物敏感性降至野生株的25%以下,则被称为表型耐药;交叉耐药是指病毒在发生基因耐药的同时,不仅对某一种药物耐药,且同时对另外一种无关药物存在耐药性。目前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分别为:拉米夫定20%~69%,阿德福韦酯11%~29%,恩替卡韦9%,替比福定2%~4%,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其耐药性不断增加[10] 2 HBV耐药检测 2.1 DNA直接测序技术 DNA直接测序技术是最为经典的HBV耐药检测方法,在所有耐药变异检测技术中,DNA直接测序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多数学者均将该技术作为检测其他技术功效的对比标准[11]。但由于该技术耗时久、经济性差、技术落后、检出限高达20%,且易出现混合感染中少量HBV感染的漏检,近年来应用逐渐减少 2.2 焦磷酸测序技术 焦磷酸测序在DNA直接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借助DNA合成过程中释放的焦磷酸判断HBV耐药情况的新型酶级联二代测序技术,与过往Sanger法ddNTP参与的链终止反应相比,该技术不需电泳、荧光标记,且分析快速、灵敏度高,可实现自动化定量分析。有学者将该技术用于HBV突变质粒标准品的检测,发现该技术10 min即可完成接近100份样本的检测,且检出限低至4%[12]。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阅读长度仅为40 bp,覆盖范围有限,故罗氏最新研发的454 GS FLX测序平台在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供了超深度焦磷酸测序技术,将其阅读长度延伸至250 bp,?z出限进一步升至1%,其高灵敏度、特有基因频率分析功能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设备成本以及数据复杂性,临床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