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摘要:二十世纪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多个政体在这百年中更迭,多种文化在这百年中交锋,处于这一复杂环境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命运尤引人关注。本文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旧体诗词二十世纪的创作情况作简单的梳理和概述,并对其形成这种面貌的原因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二十世纪;旧体诗词;民国;建国后
“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学一尊独大,中国古典文学被视为“旧体文学”而与“新文学”截然对立,成为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被打倒的对象,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学形式被逐出主流文学圈,失去了进入文学史的资格。1985年,北京大学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联名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①一文,呼吁打破以政治标准划分的现、当代阶段对传统文学的硬性隔断,主张将二十世纪文学看作一个整体,抒写真正回归到文学发展变化本身的文学史,引起学界的广泛认同与呼应,中国传统文学逐步回到学界的关注视野。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观照中国传统诗词的发展历史,主要简述了旧体诗词在二十世纪创作发展的基本面貌
一、二十世纪初至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的创作面貌
二十世纪初至民国初年,旧体诗词创作传承于晚清,受常州派的影响很大。常州派最初指“常州词派”,它是为反对朱彝尊建立的“浙西词派”而建立的。朱彝尊于康熙?p乾隆时期建立的“浙西词派”推崇姜(夔)、张(炎)之清空,学习《乐府补题》托物曲意技巧,淡化社会功能,隐蔽抒情主体的独特个性,追逐声律格调,此种倾向发展至晚清,词体再次走上脱离社会现实,注重形式、刻意雕琢的歧路。清代晚期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反对“浙西词派”华而不实的雕砌,重视词的社会作用,旨在纠浙派之偏,成为清代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词派。这种词学追求也影响到古典诗歌创作,常州派逐渐成为晚清大多数旧体诗词创作者共同追崇的文坛旗帜。“清季四大家”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对常州词派理论进行诸多开拓,增添诸多活力,王、朱二人先后成为词坛领袖,使常州派影响大大增加。民国初期,很多创作者都是“清季四大家”的私淑弟子,因此,民初旧体诗词受常州派影响也就不足为怪,大体特征为:内容上强调抒写个人真情实感,手法上注重“比兴寄托”的运用;语言上提倡“朴拙浑沉”,风格上崇尚“深美宏约”
1917年,“新文化运动”认为以“文言文”为抒写工具的传统文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造成中国人民思想、国家保守的罪魁祸首,对其进行大张挞伐。主张运用大多数人容易理解且能自由表达的“白话文”抒写反映现代人思想与情感的现代文学。在“这种不破不立的斗争哲学支配下的激烈行为,容不得学理上的平等磋商,听不进反对者的批评意见,既不“民主”,更不科学”。②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体诗歌并未完全取代旧体诗词,一方独尊,据胡迎建《民国旧体诗诗稿》所录粗略统计,民国时期旧体诗作者就已多达几百位,其中多数是诗词兼为之,这些旧体诗作者身份多样,既有吴虞、陈独秀等思想家,也有章士钊、蔡元培、马君武等教育家;既有闻一多、朱自清、沈尹默等作家,也有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书画家,此外,还有孙中山、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政党;职业多样,既有来自文化出版业的胡云翼、王礼锡,亦有来自法律界的郁华,还有出自佛教界的僧静安、苏曼殊、太虚、海灯等,即使是“诗界革命”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也有旧体诗词存留。可见,民国时期旧体诗词并未在新体诗歌的打击下消亡,反而出现了相当的繁荣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面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旧体诗词一方面遭受着新文化的高压屠戮,另一方面又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创作影响下坚韧腾跃。要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旧体诗词创作状况,就不能不提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对于旧体诗词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毛泽东很早就开始创作旧体诗词,1925年就写作了其最有影响之一的重要词篇《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词指点江山,雄健宏阔,与1938年所作《沁园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堪称双璧。毛泽东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大力作词,客观上带动了旧体诗词的创作,给当时的旧体诗词创作??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大批政治人物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开始大规模地写作旧体诗词,并公开发表,国家级报刊《光明日报》专门开辟《东风》副刊来刊载旧体诗词,出现了朱德的《赏菊》《咏兰》,陈毅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