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奇才赵敏恒曲折人生
新闻奇才赵敏恒曲折人生 蜚声中外的新闻奇才、中国著名记者赵敏恒,生于1904年,自幼博闻强记,享有“神童”之名。1923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同年即官费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文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一年后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25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在纽约环球通讯社当编辑。1928年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情报处副科长兼秘书,同年8月在英国路透通讯社任职
赵敏恒教授大我父亲李振麟(复旦大学教授、语言学家)十岁,清华先后同学,关系密切;赵伯母谢兰郁(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家母卢慈和也是老友。父母眼中的赵家人善良、正直、有学问。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赵敏恒不凡的职业生涯和上世纪50年代的惨痛经历,在同他儿子的多次交流中知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要命”的新闻记者
赵敏恒是少有的新闻奇才,这在新闻界早有认同。他之所以名扬国际新闻界,是在于他有多次极具分量的报道,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华彩的一笔 。他是最早向全世界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秘密调查报告和西安事变的记者;最早以路透社记者身份向世界报道开罗会议的信息,而美联社关于开罗会议的报道,比路透社整整迟了14个小时。因为开罗会议报道的特殊成绩,赵敏恒获得了金烟盒奖。这是路透社内的最高奖项
上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赵敏恒不?炮火,多次去电报局发电讯稿。一次日机轰炸,他去大棵子电报局,电报局已是一片火海,空无一人。走出电报局后路上碰到一逃避轰炸者,赵敏恒向其打听哪里还有可发电报地方。那人认为赵是疯子,惊讶地说,这个时候你还要发电报?无奈之际,赵登上嘉陵江上的英国轮船请求发报,终于将日军暴行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后来英国驻华大使批评赵借用英舰电台发报,赵说,我是路透社记者,我要完成我的工作。我不是你的雇员,你无权命令我。他妻子谢兰郁说:“他采访新闻,不要命。”又如,在开罗会议期间,他敏锐嗅觉到有重大新闻,于是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追踪并冒着可能被军事法庭审判的风险,第一时间发出报道。赵敏恒在《采访十五年》中写道:“好外勤,应当一生只当外勤;好编辑,应当一生只干编辑。做新闻记者的,不应当争名夺利,而应当求事业的成功。”他的忘我铸就了他的成功,也应验“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句古训
应陈望道之邀赴复旦任教
1949年的赵敏恒和谢兰郁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热爱,毅然选择了留下。 赵敏恒曾对留下来毫无悔意,他和夫人说道:“我们不能让维承出去当白华。”真是一位爱国者
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识人才,敦请赵敏恒到复旦新闻系教书,担任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研室主任。赵敏恒在重庆时期就是复旦新闻系兼职教授,现在回到复旦做专任教授,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在几年教学的时间里,经常伏案写教案,累积了12本教案。赵敏恒的儿子赵维承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一次,他告诉笔者,他经常半夜醒来上厕所,看到他父亲还伏案写教案。可惜这教案以后被系里借走,从此再没有归还,这是后话。赵维承听母亲告诉他:父亲的课既有理论,实践性又强,受到学生热捧。他在课堂上曾对学生说过:“写文章,前面三句话抓不住人(读者)的话,后面的话都是废话。”这句话到现在仍被复旦新闻系奉为经典。赵维承对笔者说:“其实,这话不是我父亲的发明,父亲曾对母亲说过,这话是当年他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读书时,他的导师对他说的。他写新闻一直尊崇这个原则。”
1955年大难临头
但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赵敏恒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在教学之中,仍没有摆脱厄运的降临。1955年7月的一个天气闷热的晚上,几个身穿便衣的不速之客来到复旦大学第五宿舍38号赵家。赵维承在院子里玩,同伴沈靖东跑来告诉他说,“你家好像出事了”。赵维承连忙跑回家,看到父亲已经不在了。母亲说,是被公安便衣带走的,说是带去核实一些情况。后来听说,当时便衣检查后,说带父亲到外面谈谈,接着上了手铐,并用衣服遮盖,带上了汽车。赵维承事后听说,来了两部车子。一部车先走,带走父亲。他回到家,看见还有五六人在翻箱倒柜,他们要的是信件、文字性材料。每一本书都被翻过。他们把需要的东西包扎好,装上另一部车子扬长而去
原来,赵敏恒曾于1944年供职于国民政府国防部,其时正值赵从路透社辞职,为养家糊口经清华学校老师推荐于此处就职,国防部给了他上校军衔,任国防部宣传处长。赵敏恒只干了两个月就觉得没意思,走马到上海《新闻报》程沧波处担任总编辑
于是,有关部门对赵敏恒在国防部两个月的工作经历罗织罪名,说他在伪国防部为国民党反动派大量收集情报。罪名不小,但又没有证据。在那个年代,又需要什么证据呢。说你有罪,就是有罪。没有任何司法程序,敏恒被判七年刑入狱!
含冤莫白 客死他乡
“当再一次看到父亲,是五年以后在上海提篮桥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