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光中mdash;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退出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内容述评 艺术赏析 思考练习 朗读欣赏 资料链接 * 教学目的 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返回 *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独具魅力的语言。 文章在选材方面的特点。 返回 *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中国当代的学者,作家,诗人,翻译家,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南京,后来随父母去香港,去台湾,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然后去美国读书,获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等地任教。余光中早期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介绍,同时写诗,翻译,后来也进行散文的写作。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分水岭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以及《隔水呼渡》等。 返回 * 背景简介 返回 本文写于1974年3月。当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文革”的十年浩劫之中,台湾则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之下。海峡两岸相互隔绝已有四分之一世纪。余光中于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在人生道路上也从青年步入中年,两岸分隔的现状时时触发他深深的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他出生于江苏南京,母亲的家乡是江苏常州。在祖国大陆,他最熟悉的地方是江南与四川。余光中少年时曾跟随父母回到福建永春与江苏常州,并游览过杭州等地。抗日战争时期,母亲带着他在江苏、安徽一带的日军占领区流亡,1938年逃至上海。江南与他的童年记忆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之后,他绕道香港、越南、昆明、贵阳等地,千辛万苦地抵达重庆,与父亲团聚。1940年进入迁址于四川的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随校返回南京。他的这番经历使他对江南与四川两地印象深刻。 余光中在创作上“右手写诗左手写文”。他曾先后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三校外文系就读。由于专业方面的原因,他受到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50年代,他曾主编《现代文学》杂志,并成为台湾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与标志性诗人。60年代,余光中在创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向。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横向吸纳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纵向继承,提倡“纯中国的存在”,追求“纯东方”的色彩。他的诗文也渐渐趋向于平易通俗与博大精深。《听听那冷雨》就是他转向后体现他本土化、中国化艺术追求的散文力作。 * 内容述评 这篇散文有一个独特之处,即通篇没有用“我”,而写了一个第三人称的“他”,写“他”的思想和感觉、现实与经历,似与抒情散文的艺术惯例相悖。但谁都明白,这个“他”就是余光中自己。作者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象化、他者化,以求更冷静地审视和更客观地呈现。其二是借助于泛指性、虚拟性的“他”,将自己个人化的经历与感情放大为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普遍性的乡愁情结和中国意识。 “听听那冷雨”。在何处听?为何要听?听出了什么?答案全是两个字:中国。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是回响在全文中的主旋律。作者由现实场景中的冷雨,想到了台北,进而想到整个中国和整部中国历史,更想起了25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分隔的现状,其忧国之思与乡愁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其实就是一缕剪不断的乡愁,是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 全文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返回 * 艺术赏析 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用丰富而奇特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具有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含蓄蕴藉的意境美。美在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散文白话与富有继承性的古代汉语精华的水乳交融。具体可以细分为感觉美、意境美与语言美三大特色。 首先是感觉美。 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器官与感知能力,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 其次是意境美。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